文档详情

“规模效益”抑或“公平正义”——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中“巨型学校”现象思考资料.doc

发布:2016-06-03约8.57千字共1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规模效益”抑或“公平正义”——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中“巨型学校”现象思考 来源: 《教育研究》2010年第4期 作者: 万明钢 白亮 ??????????????????????????[字体:大 中 小 ] 关键词:农村教育;中小学校;学校布局;巨型学校 ? 一、中西部地区的“巨型学校”现象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始实行农村税费改革。随着农村教育费附加以及集资办学等的取消,县乡财政收入减少,基础教育经费缺口凸显,各级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增大,县及县以上政府希望通过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轻财政压力。于是布局调整就成为农村税费改革后政府的一种自然选择。同时,由于农村学龄人口的不断减少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不少中小学校生源不足,学校布局分散、规模小、质量低等问题日益突出。我国教育进入了由数量解决向质量提升的过渡时期,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更是成为关乎整个国家教育质量、教育均衡发展的大事。在此背景下,我国农村地区开始了新一轮学校布局结构调整。 为解决农村教育发展的总体水平偏低、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需建设一批好的农村学校,使其教育条件、师资水平都能得到大幅度改善,以缩小校际差距,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促进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然而,在一些地方,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工作存在着矫枉过正的现象。如在中西部一些农村地区实施学校布局调整的过程中,出现了一批由地方政府主导建设的、规模远远超过国家拟定标准的“巨型学校”。比如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撤并南部山区学校,在城市建设几所学生近万人的中学。山区的学生都集中在这些学校就读;甘肃省陇东、河西等地区出现学生人数五千以上的中学;湖北省一些地区出现超过五千人的中学,以及在中西部很多地区正在建设中的“巨型学校”。大部分“巨型学校”都是在原有县城中学的基础上扩张的,基础设施、教学条件、师资队伍都难以满足迅速增加的学生的需求,因此,这些学校普遍存在大班额教学现象。2008年秋季入学时,甘肃省会宁县城的小学中,一年级新生一个班的人数最多达到90人,一所小学学生达五千余人。[1]目前,很多地区都把学校布局调整中农村学校数量减少和城镇学校规模扩大作为一项区域教育发展的经验在推广,认为在合并学校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城区“巨型学校”能够很好地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使有限的教育资源效益得到最大发挥,是实现均衡发展的最“经济”的方式。但实际上,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 二、效益与公平博弈中的农村“巨型学校” (一)对规模效益的追求是布局调整的初始动力 长期以来,在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分布状况等因素的限制下,为了加快实现普及教育的目标,我国农村学校的布局基本上是采取依人口的分布状况简单建校或设点的办法。随着学龄人口高峰退去,原先的学校布局分散的弊端开始显现出来。同时,“以县为主”体制的确立,使中西部地区以农业为主的县长期存在的财政能力薄弱的问题更加突出。为解决这一矛盾,各级政府尤其是县级政府对办学效益的追求就成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初始动力。[2] 在部分教育资源浪费与整体教育财政困难矛盾并存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希望通过扩大学校规模来降低生均成本,从而提高教育效益。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就是希望用尽量少的劳动消耗取得尽量多的成果。基于这样的考虑,在中西部农村很多地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了“一乡一中心,中学进县城”的教育发展规划,在学校布局调整的过程中,通过把小学集中到乡(镇)中心校,把中学全部集中到城区,建设“巨型学校”的做法,扩大学校规模,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从而降低学校的管理运行成本,提高办学效益。西部某省2009年基础教育工作会诞痧窆,全省按照“高中向城市集中、初中向城镇集中、小学向乡镇集中、教学点向行政村集中”的原则,展开中小学布局大调整的工作。一场政府与导、自上而下、全面涉及城乡基础教育的学校布局凋整进入攻坚阶段。 (二)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 我国各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当前,教育发展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城乡间、地区间,甚至同一社区内不同学校间教育发展不均衡。这种不均衡一方面体现在各级各类教育的普及率上,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教育质量的差异。目前,农村中小学校虽然通过了国家的“两基”验收,办学条件有了较大幅度改善,但无论是在办学条件还是师资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农村中小学校都无法与城市学校相比。新一轮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府改变了过去人、财、物等资源配置“撒胡椒面式”的做法,将一些分散的、规模过小的中小学校和教学点逐步撤并,对分散的教育资源进行适度集中和合理配置,使师资和生源相对集中,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了教育质量。缩小了校际差异,使有限的教育资源效益得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