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公共管理中的责任与伦理.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公 共 管 理 学 第14章 公共管理的责任与伦理 教学目标 关键词 第一节 公共管理的责任 引子 温家宝总理感动中国 一、 公共权力的内涵 (1)公共权力的拥有者是全体社会成员,而行使者是公共管理者; (2)公共管理者获得的权力是由全体社会成员授权赋予的合法权。 (3)公共权力的最终作用对象是公共事务。 (4)公共权力的目标是谋取公共利益。 二、公共责任的性质与落实 (一)公共责任的概念 1、 责任包括主观责任和客观责任。主观责任指忠诚、良心及认同,是做某事的内部驱动力;客观责任指法律及上级交付的应尽的义务责任,是外部驱动力。 2、公共责任是指公共组织的管理者所承担的责任,即接受赋予其权力的人民的监督,并主动向其(代理机构:政府、人民代表大会等)汇报、解释、说明、反映情况和提供相关信息,做到公开行使公共权力;在行使公共权力之后,公共责任就是接受评判,并对不当使用公共权力或使用产生的不当后果承担责任,接受惩罚,并对损失进行赔偿。 (二)责任机制 责任机制是保证责任实现的一套制度安排或确保责任落实的途径。吉伯特从两个维度:正式与非正式、内部与外部阐释了四种达成行政责任的途径。 第二节 正式的内部监控机制 公共管理责任的行政控制机制,是指运用一定的行政手段或通过一定的行政层级,对公共管理主体履行责任进行的监督和 控制。 一、传统管理(科层)取向的责任机制 1、高度的专业化分工 2、明确的权责分配 3、完备的规则和程序 4、科层节制 5、重视文件和资料的处理工作 二、行政监督权构成的责任机制 行政组织是以层级关系形成的体系,上级对下级基于隶属关系具有控制的权力,以维持与下级之间的命令—服从关系,这种权力即行政监督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对具有隶属关系的组织行使行政监督权。如上级机关为使下级机关有所作为或不作为,可以采取指挥、指示、认可、备案、审核、争议解决、行政立法与解释等方式,对其从事的公共事业活动进行控制,以使其履行其公共管理的责任 。 2、对具有无直接隶属关系的组织行使行政监督权。在公共管理范围内,这主要表现为政府对非政府组织从事公共事业的活动进行必要的监督。通常的方式主要有指导、认可、视察、撤销、争议解决等。 三、行政监察 所谓行政监察,是指为了保证行政责任的实现,在行政机关内部设立专门监察机关,对行政机关以及公务员的行政行为进行的监督。 行政监察的基本特点,一是隶属于政府但有相对独立的地位,不受任何机关的限制;二是有独立的监督权限,包括检查权、调查权、纠正权、弹劾权甚至逮捕权;三是均有行政监察的立法,对行政监察作出明确的规定;四是监察工作的重点是反腐倡廉,维护政府的责任。 四、审计 审计是由专职机关通过对公共组织各机关一切财务事项的记录、报告与验证,以鉴定其收支事项的正确程度以及财务行为是否忠诚,并考核其绩效的专门工作。审计一般因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对象关系的不同而分为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前者指由外部专职的审计机关进行的审计,所产生的结果有助于民众代表、政府管理者以及公众对公共部门的整体财务绩效的评估,也有利于被审计的公共部门加强对其责任的履行;后者指由公共部门内部专门人员进行机关的效能进行的审计,目的是提高效能、提高资金价值。 链接 五、行政复议 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申请,接受申请的复议机关对原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与适当性进行审查,并作出相应决定的具体行政行为或活动。 优点: 1、范围广泛,既包括违法行为,又包括不适当的行政行为; 2、行政复议机关可以通过比较简便、快速的程序,撤销、变更或代替原行政机关决定,因而补救措施更为有效; 3、既保证行政机关能利用其专门知识和行使法律授予的自由裁量权,又为行政机关提供了改正错误的机会,减少了司法审查的需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行政机关的自主性。 思 考 题 公共责任的内涵是什么? 何谓责任机制? 公共责任实现的正式内部机制是什么? 第三节 立法控制与责任 一、议会对行政权的控制 责任政府是伴随着代议制政府的确立而发展起来的。在这种制度下,政府的组成取决于议会选举的结果,政府人员来自于国会,政府要对国会负责。这种制度便被称为责任政府制或责任内阁制。其核心特征在于立法与行政权的混合:政府来自议会并对其负责。其优点在于它被认为可提供有效而且负责任的政府。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立法机关对行政的控制主要有以下方式:质询权、调查权、弹劾权、不信任表决权. 1 2 二、人民代表大会对政府的监督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对政府行使监督权体现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社会主义民主原则。人民代表大会对政府的监督是全面性的最高层次的监督,就监督的对象来说,包括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