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十四章_公共危机管理.ppt

发布:2016-12-16约1.15万字共4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二)公共危机决策机制的基本内容 公共危机决策的三要素是: (1)问题确认:准确判断危机问题性质直接原因以及可能导致事态恶化的因素; (2)目标排序:排出决策目标的优先顺序,缩短选择时间,根据危机事态确定最重要的目标,通常是短期目标; (3)方案评估与选择:在危机状态下,由于决策时间短,公众与利益团体参与磋商的可能性不大,相对而言,为决策者提供咨询的专家的意见更为重要。 公共危机决策机制主要由危机决策主体和危机决策制度这两方面构成。 公共危机决策主体是为避免和应对公共危机而履行决策职责、参与决策过程的特定个人(如总统、总理)和组织机构。公共危机决策主体不限于几位行政首脑,还包括提供咨询意见的专家顾问和组织机构。 公共危机决策制度是指导和规范这些主体的危机决策行为的一系列法律制度。规范政府危机决策行为的法律制度一般涉及:谁是决策主体?决策主体的决策权有多大?危机决策的程序是怎样的?最终决策采用什么表决方式?在法治建设较完善的国家,这些制度都应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出现。并非要求要制定一部专门的法规,而是可包含在多个不同的法律法规中。 2.公共危机应对机制的基本内容 应急运作机制的总体要求是,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 公共危机应对机制的基本内容如下: (1)信息报告。在公共危机发生后,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按《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的分级标准立即如实向国务院报告,最迟不得超过4小时。一般是逐级上报,如有特殊情况,事发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可直接向国务院报告,并同时报告上一级政府。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及时续报有关情况。 报告内容主要包括时间、地点、信息来源、事件性质、影响范围、事件发展趋势和已采取措施等。同时,相关部门要依有关法律和规定,以及应急预案的内容,做好新闻发布工作,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将真相及时告诉公众,消除公众的恐慌心理,凝聚民心,让公众与政府一起同舟共济,化解危机。 (2)先期处置。公共危机发生后,事发地人民政府和有关单位要迅速采取应急措施,控制事态的发展,组织开始应急救援工作,在向上级部门报告的同时,根据职责和规定的权限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并及时有效地进行先期处置。 (3)应急响应。当发生、或可能发生公共危机时,应根据预案启动相关应急响应措施。应急响应一般以事发地的省级人民政府为主,成立应急指挥机构。 (4)指挥与协调。在公共危机发生后,各级政府的应急管理机构应协同防汛抗旱、减灾、抗震救灾等相关应急指挥机构,按相关预案开展处置工作,这就是公共危机的应急联动机制。在应急联动系统的规划和建设中,一般由政府出面组织,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各行各业共同实施,整合多方力量,统一指挥协调应急资源应对公共危机。而相关的部 门也应对危机信息进行分析,及时提出应急处置方案和建议,供应急指挥机构领导决策参考。 (5)应急结束。当公共危机的应急救援解除或相关的危机因素消除后,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关闭,应急结束。由国务院负责处置的公共危机事件的应急状态解除,根据国务院领导指示或者实际需要提出,或由事发地省级人民政府或国务院有关部门提出,经国务院应急办审核后,报国务院或国务院相关应急指挥机构批准后实施。 四、公共危机的新闻发布机制 (一)公共危机新闻发布机制的重要性 1.信息化社会的必然要求 2.妥善处理公共危机的必然要求 3.公众知情权的满足。我国有80%的社会信息资源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府是最主要的信息生产者、使用者和发布者,而目前我国政府掌握的信息资源只有20%是公开的。 (二)公共危机新闻发布的原则 1、三T原则 首先,要主动沟通。 其次,要充分沟通,提供关于此次事件的全部情况,即最大限度地扼杀谣言滋生的空间,避免在谣言四起的情况下被迫辟谣,陷入被动局面。 再者,要迅速沟通,即在危机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发布信息,为掌握主动权赢得时间。 2.信息梯度发布原则 信息梯度发布就是遵照公众心理需求,依照信息发布的“度”的原则,有计划、分步骤地发布信息。发布原则包括三方面内容:信息数量梯度分布;发言人级别由高到低;信息内容先主后次; (1)数量上,信息数量梯度发布,在危机过程中,关于危机的信息发布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公众心理。如大众媒体在发布信息时能按危机的进程发展规律,按公众的心理承受能力采取分步骤的、分阶段的信息发布,就会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2)次序上,发言人级别由高到低,信息梯度发布策略强调发言人出场的发言次序应由高到低。这种安排可使公众明确感受到所公布的公共危机信息的重要程度和权威性。 (3)内容上,信息发布先主后次。在发布内容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