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出血性疾病的诊治.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小儿急性出血性疾病诊断与治疗
小儿急性出血性疾病诊断与治疗
小小儿儿急急性性出出血血性性疾疾病病诊诊断断与与治治疗疗
广东省人民医院儿科血液肿瘤区 沈亦逵
广东省人民医院儿科血液肿瘤区 沈亦逵
广广东东省省人人民民医医院院儿儿科科血血液液肿肿瘤瘤区区 沈沈亦亦逵逵
【概述】
正常止血、凝血过程涉及血管、血小板、凝血因子三者的复杂相互作用。组织血管损伤
后血管首先发生反应性收缩,继之,血小板粘附于损伤的内膜,并相互聚集粘着形成不牢固
的白色血栓,堵住伤口,同时各凝血因子被序贯激活,最终形成纤维蛋白牢固血栓。此过程
中任何环节有缺陷均可引起出血。凡因止血、凝血过程异常所致的皮肤、粘膜和内脏自发性
出血或轻微损伤后出血不止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即称出血性疾病。重症出血患儿,如不及时治
疗,可在短时间内致命或遗留后遗症,是儿科较常见的危重急症。
根据病因、发病机理,可将出血性疾病分为三大类:
一、血管因素引起:
⒈先天性: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血管性假血友病(VonWillebrand disease,
VWD)。
⒉获得性:过敏性紫癜、维生素C 缺乏症、症状性紫癜(感染、药物等引起)、暴发性
紫癜(Fulminant Purpura)等。
二、血小板因素引起:
⒈血小板减少
⑴先天性:Wiskott-Aldrich 综合征(血小板减少伴湿疹及免疫缺陷)、再生不良性(伴
先天畸形)。
⑵获得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继发于骨髓再
生障碍或恶性细胞浸润,药物性,血小板过度破坏或过多消耗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Even’s综合征、溶血尿毒综合征等],婴儿巨大血管瘤伴血小板减少症(Kasaback-Merritt
svndrome)。
⒉血小板功能障碍
⑴先天性;血小板无力症、遗传性血小板病、VWD 等。
⑵获得性:肝肾功能障碍、药物(阿斯匹林、潘生丁)等引起。
三、凝血因子缺陷引起:
㈠凝血因子缺乏
⒈第一阶段凝血因子缺乏致凝血活酶生成障碍:
⑴先天性:血友病甲、乙、丙(分别为Ⅷ、Ⅸ、Ⅺ因子缺乏),VWD(系Ⅷ因子成分中
VWF 缺乏引起血小板粘附缺陷而致出血)。
⑵获得性:DIC、严重肝病引起。
⒉第二阶段凝血因子缺乏致凝血酶生成障碍:
⑴先天性:低凝血酶原血症、Ⅴ、Ⅶ、Ⅹ因子缺乏症。
⑵获得性:新生儿出血症、维生素K 缺乏症、严重肝病、DIC、药物(左旋门冬酰胺酶)
引起。
⒊第三阶段凝血因子缺乏致纤维蛋白生成障碍:
⑴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⑵获得性:重症肝病、DIC 引起。
㈡抗凝物质:血中肝素或其它抗凝物质增多。
㈢纤维蛋白溶解亢进: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或继发于严重肝病、创伤、DIC 等。
【诊断要点】
一、病史及体查:重点了解有无既往出血史及发作情况、家族出血史、近期药物史、感
1
染史既往肝肾病史等。仔细检查皮肤粘膜出血情况及各系统表现。
㈠判断是否出血性疾病:自发性多处广泛出血或轻微损伤后出血不止,尤其有反复出血
史或家族史者多为出血性疾病。孤立性出血常为局部因素如溃疡、创伤、血管瘤等引起。
㈡判断先天性或获得性:凡自幼出血、反复发生和/或有家族出血史者常为先天性;存
在原发病、服用水杨酸类药物或有特殊化学制品接触史者多为获得性。
㈢初步判断系血管因素、血小板缺陷或凝血异常引:血管因素所致多表现自发性皮肤
瘀斑、瘀点,常伴红斑、荨麻疹。血小板缺陷所致者多表现为细小出血点,瘀斑小而表浅,
常有粘膜(鼻、牙龈)出血而罕见关节、肌肉出血;损伤后立即出血不止,但压迫可止血。
凝血异常者多示大而深的瘀斑而不见瘀点,常见关节肌肉出血;轻微损伤后立即可止血,但
不久即持续渗血,压迫无效。败血症、休克、严重缺氧、酸中毒等危重病例穿剌处出血或渗
血不止,皮肤粘膜、胃肠等多处出血者应考虑DIC。
二、实验室筛查及临床思维分析:有关出血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查项目繁杂,为便于紧
急急症处理,紧急情况下在作血常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