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铃虫的习性》课件.ppt
*******************棉铃虫的习性引言重要害虫棉铃虫是棉花种植的重要害虫,对棉花生产造成严重危害。经济损失棉铃虫的发生会造成棉花减产,甚至绝收,给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棉铃虫的简介棉铃虫,又名棉铃实夜蛾,是重要的农业害虫之一。它们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以棉花为主要寄主,对棉花生产造成重大损失。棉铃虫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和适应性,能够快速繁殖,并对多种杀虫剂产生抗性。它们对棉花种植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了棉花的产量和品质。棉铃虫的形态特征棉铃虫成虫体长15-20毫米,翅展30-40毫米。头、胸部灰褐色,腹部灰白色。前翅呈灰褐色,有黑色斑点,外缘有褐色带。后翅白色,翅脉褐色。幼虫体长30-40毫米,头部褐色,身体呈灰褐色,有黑色斑点,背部有明显的毛簇。蛹长15-20毫米,呈黄褐色,腹部有8个明显的黑色斑点。棉铃虫的生活史1成虫交配产卵2卵孵化成幼虫3幼虫取食棉花4蛹羽化成成虫卵期1卵的形态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颜色呈淡黄色至淡绿色。2卵的产卵通常产于棉花叶片背面,呈块状或散状。3卵的孵化卵期一般为3-5天,温度越高,孵化越快。幼虫期孵化幼虫从卵中孵化出来,呈淡黄色,体表有稀疏的刚毛。取食幼虫孵化后即开始取食棉花嫩叶、花蕾和幼铃,造成棉花减产。生长发育幼虫经过5次蜕皮,共6个龄期,最后变成老熟幼虫。化蛹老熟幼虫在棉花植株附近或土壤中化蛹。蛹期1颜色变化从浅黄色逐渐变为红褐色。2体形变化呈纺锤形,头部和胸部缩小。3时间持续约7-10天,温度越高,发育越快。成虫期1羽化蛹羽化成成虫,多在夜间进行。2外形成虫体长15-20毫米,翅展35-40毫米,体色灰褐色。3习性成虫有趋光性,喜食花蜜,交配后产卵。成虫在羽化后会寻找食物,并交配产卵。棉铃虫的成虫期是其繁殖的重要阶段,它们会将卵产在棉花植株的叶片或花蕾上,为下一代的生长发育提供保障。棉铃虫的危害减产棉铃虫幼虫啃食棉花蕾、花、铃,造成棉花减产。品质下降棉铃虫幼虫啃食棉花,会造成棉花品质下降,降低棉花价格。传播病害棉铃虫幼虫啃食棉花,会造成伤口,容易感染病害,影响棉花生长。危害表现1棉花棉铃虫幼虫啃食棉花花蕾、花瓣、幼铃,造成落蕾、落铃,严重影响棉花产量。2玉米棉铃虫幼虫蛀食玉米果穗,造成玉米果穗减产、品质下降。3其他作物棉铃虫幼虫还可危害辣椒、番茄、豆类等多种作物,造成减产甚至绝收。危害程度轻度部分果实受害,产量下降5%-10%中度果实受害严重,产量下降10%-20%重度果实几乎全部受害,产量下降20%以上发生规律世代交替棉铃虫一年发生多代,世代重叠,在不同地区,发生代数不同。越冬方式棉铃虫以蛹在土壤中越冬,越冬蛹在翌年春季羽化为成虫。发生高峰棉铃虫的发生高峰期通常在夏季,随着气温升高,虫口数量迅速增加。迁飞扩散棉铃虫成虫有强烈的趋光性和趋化性,可以进行远距离迁飞,扩散到新的区域。棉铃虫的防治措施生态防治利用天敌昆虫或微生物等控制棉铃虫数量物理防治利用灯光诱杀、性诱剂等物理方法化学防治使用农药喷洒或灌根来杀灭棉铃虫生态防治天敌利用利用棉铃虫的天敌,如寄生蜂、捕食性昆虫等,来控制棉铃虫的数量。生物农药使用生物农药,如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来杀死棉铃虫幼虫。物理防治1黑光灯诱杀利用棉铃虫成虫对黑光灯的趋光性,在田间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减少虫口密度。2性诱剂诱杀利用棉铃虫性信息素,在田间设置性诱捕器诱杀成虫,干扰其交配,降低繁殖率。3人工摘除虫卵在棉铃虫卵期,人工摘除卵块,减少虫口基数,控制虫害发生。化学防治选择合适的农药根据棉铃虫的发生情况和农药的药效,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防治。注意选择对棉铃虫杀灭效果好、对棉花生长安全、对环境影响小的农药。合理使用农药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避免超量使用或使用禁用的农药。同时注意农药的安全使用,做好个人防护措施,防止农药中毒。综合防治生态防治利用天敌昆虫控制棉铃虫的数量,如寄生蜂、捕食性昆虫等。物理防治利用物理方法控制棉铃虫的发生,如灯光诱杀、性诱捕等。化学防治使用高效低毒的农药进行化学防治,要注意轮换使用不同的药剂,避免产生抗药性。防治时机的掌握1卵期棉铃虫卵期为3-5天,应在卵孵化前进行防治。2幼虫期棉铃虫幼虫期为15-20天,应在幼虫孵化后及时防治。3蛹期棉铃虫蛹期为10-15天,应在蛹期进行防治,以降低其种群数量。田间监测1诱虫灯监测棉铃虫成虫数量2性诱捕器监测棉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