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教案.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八
八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
1 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90~92页的例1、“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会用画“√”的方法或其他符号记录数据,会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能根据统计结果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积累初步的收集、整理简单数据的经验,提高初步的数学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3.让学生在参与统计活动的过程中,体会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乐趣,并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培养认真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按不同标准分类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分类标准和记录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流程一:引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为了丰富大家的课余生活,学校特建立了名为“童心园”的课余活动场所。大家想去看一看吗?
出示例1场景图,这就是童心园。
提问:仔细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有哪些人,分别在做什么?
指出:童心园里有老师、学生,他们有的在看书,有的在下棋,有的在做游戏。(板书:老师、学生;看书、下棋、做游戏)
小结:他们的业余生活真丰富,以后我们的课余时间也要做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谈话:同学们,从这幅图中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说给你的同伴听一听。
简单整理学生的问题:
(1)我想知道学生有多少人,老师有多少人。
(2)我想知道看书的有多少人,玩游戏的有多少人,下棋的有多少人。
(3)我想知道参加哪种活动的人最多,参加哪种活动的人最少。
…………
设计思想
设计思想 课堂开始创设一个与学生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为即将开展的数学活动做好铺垫。
▍流程二:探究新知
1.学会分类,明确标准。
谈话: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主要是弄清楚这里每种有多少人,要想知道各有多少人,首先要把童心园里的这些人进行分类整理,想想可以先把图中的人怎样分类呢?同伴交流。
课堂交流:你准备按什么分类、分成几类?
预设1:可以按老师和学生分成两类。(板书:老师、学生)
预设2:可以按参加的活动分成三类。(板书:看书、下棋、做游戏)
提问:现在明白可以怎样分类、分成几类了吗?
小结:这里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一种可以按老师和学生分类,分成两类;另一种按游戏不同分类,分成三类;还可以按性别进行分类,分成两类。
设计思想
设计思想 教学时,充分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合作,并对学生的分类标准进行指导,让学生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2.小组合作,分类统计。
谈话:在分类过后还要整理每一类各有多少人,才能填写出结果,这就是数据的整理。同学们,如果按照老师和学生的标准进行分类,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大家清楚地看出老师和学生各有多少人呢?
小结:数据整理时,要按照统一标准进行分类,然后再用文字或画图画等方法记录数据,这样就能很快看出各有多少人。
设计思想
设计思想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但是学生由于前面没有接触过数据的记录和整理,头脑中没有明确的数据整理的方法,特别是符号记录和整理的方法,因而,课堂中需要教师进行适当引导,让学生体会到用文字、画图、表格、符号也可以表示结果,但是具体用什么方式记录,应该让学生自由选择。
小组讨论:请每个小组商量一下,你们想选择哪种标准进行分类,并选择怎样的方法记录数据。
小组合作讨论,学生记录、整理数据,教师巡视并适当指导。
全班交流:分别请几个小组上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是按什么标准分类的、分成了几类,是用什么方法记录、表示数据的。
(1)
提问:这个统计表中的一个“√”表示什么?(一个“√”表示一个人)
追问:可以用其他符号表示一个人吗?说一说还可以用什么符号表示一个人。
提问:刚才我们按老师和学生分成两类,我们还可以按什么标准进行分类呢?
(2)
提问:这个统计表中的一个“□”表示什么?(一个“□”表示一个人)
追问:可以用其他符号表示一个人吗?说一说还可以用什么符号表示一个人。
小结:利用简单的符号记录数据,让我们看起来既清楚又方便。
交流:请大家看看整理的数据,一开始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现在能解决了吗?
追问:童心园里有多少位老师、有多少位学生,参加每种活动的各有多少人,各是从哪种分类中知道的?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同伴交流。
3.回顾小结,归类整理。
提问:仔细观察这两个分类的结果,你发现两次分类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指出:人的总数是一样的,但分类的标准和结果是不一样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