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天津大学生物化学07第七章课件——《维生素和辅酶》.ppt

发布:2017-08-18约3.09千字共3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7.维生素B11(3) 由于叶酸间接与核酸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关,缺乏时可引起多种病症,如恶性贫血、舌炎和胃肠病患等。 叶酸分布较广,如绿叶、肝、肾、菜花等。 8.维生素B12(1)(结构) VB12是一种抗恶性贫血的维生素。 又称为钴维素、钴胺素,它是维生素中唯一含有金属元素的。 8.维生素B12(2)(存在形式1) 已知VB12在体内有多种形式,如5,-脱氧腺苷钴胺素、氰钴胺素、羟钴胺素等。 羟钴胺素比较稳定,是药用VB12的常见形式。 5,-脱氧腺苷钴胺素是VB12在体内的主要存在形式,它是维生素B12分子中与Co+相连的CN基被5’-脱氧腺苷所取代所形成的,它以辅酶的形式参加多种重要的代谢反应,称为维生素B12辅酶。 8.维生素B12(2)(存在形式2) 9.硫辛酸(1)(结构) 是酵母和微生物等的生长因素,而不是动物必需从食物中取得的维生素。但硫辛酸是一个辅酶,它可与二氢硫辛酸相互转化。 +2H -2H 硫辛酸 二氢硫辛酸 9.硫辛酸(2) 硫辛酰胺是与酶相结合的辅酶,传递氢和传递乙酰基。 硫辛酸是丙酮酸脱氢酶系和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的辅酶,有转酰基的作用。 第七章 维生素和辅酶1(发现) 纯化饲料 矿物质、蛋白质、脂肪、核酸、糖 纯化饲料+极微量牛奶 发现:(1906年英国) 牛奶中存在需要量极少但生存必须的食物辅助因子——维生素 1912年Funk第一次使用Vitamin一词 第七章 维生素和辅酶2(分类) (1)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 A、D、E、K,它们与辅酶无关。 (2)水溶性维生素:B族维生素(包括VB1、VB2、VPP、VB6、泛酸和生物素叶酸、B12)、VC ,它们与辅酶有关。 维生素一般分两大类: 一、维生素C(抗坏血酸) 通过自身的氧化还原在体内参与氧化过程的递氢反应,是脯氨酸羟化酶的辅酶。人体不能合成。 缺乏VC时,即产生坏血病。 VC广泛存在于鲜水果和蔬菜中。 L-抗坏血酸(还原型) 脱氢抗坏血酸(氧化型) 二、B族维生素(总) 1.维生素B1(硫胺素) 2.维生素B2(核黄素) 3.维生素B3(泛酸) 4.维生素B5(PP,烟酰胺) 5.维生素B6(吡哆素) 6.维生素B7(生物素) 7.维生素B11(叶酸) 8.维生素B12(钴维素,钴胺素) 它们在化学结构及生理功能上彼此无关,但分布及溶解性则大致相同。 分为: 1.维生素B1(1)(结构) 维生素B1 (硫胺素) 1.维生素B1(2)(体内形式) 在体内硫胺素常以焦磷酸硫胺素(TPP)的形式存在: 1.维生素B1(3)(作用机理) 在α-酮酸和酮糖脱羧反应中作为一种辅酶。 是丙酮酸脱氢酶系反应所需的辅酶之一。 1.维生素B1(4) TPP是α-酮酸脱羧酶和转酮醇酶等的辅酶,因此硫胺素对维持正常的糖代谢具有重要作用。如缺乏硫胺素,则糖代谢受阻,丙酮酸、乳酸在组织中积累,从而影响心血管和神经组织的正常功能。表现为多发性神经炎、肢端麻木、心力衰竭、心律加快,下肢水肿等病症,称为脚气病。 VB1在谷类种子外皮和胚芽、豆类中含量很丰富 它对热稳定,干热至1000C亦不分解,在酸性溶液中能延长分解,在碱性溶液中则极不稳定,容易分解。 2.维生素B2(1)(结构) 维生素B2 (核黄素) 2.维生素B2(2)( FAD和FMN ) 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 维生素B2 (核黄素)的衍生物 黄素单核苷酸 2.维生素B2(3)(作用机理) FAD和FMN是黄素酶类的辅基,二者均利用N1和N10两个氮原子来转移氢原子和电子。 FMN + 2e + 2H+ FMNH2 FAD + 2e + 2H+ FADH2 2.维生素B2(4) 核黄素缺乏可导致口角炎、脸部局限性脂溢性皮炎、角膜血管变化、品红色舌、舌乳头消失。核黄素需要量与蛋白质摄入量成正比。 核黄素主要来源于乳制品和内脏类肉食(肝、心),而不是肌肉。核黄素在酸性溶液中稳定,耐热,但易被碱和光线所破坏。 3.维生素B3 (1)(结构) 维生素B3-泛酸是由?,?-二羟基-?-二甲基丁酸和一分子?- 丙氨酸缩合而成 3.维生素B3 (2)(辅酶A1) 泛酸在肝脏中与ATP和半胱氨酸结合生成辅酶A(COASH) 3.维生素B3 (3)(辅酶A2) 辅酶A与酰基结合成硫酯而发挥其转移酰基的作用。许多反应需要有辅酶A参加。 泛酸存在于许多食物中,同时肠内细菌也能合成而供人体需要,故缺乏症少见。 4.维生素B5 (1) (结构) 烟酸(尼克酸)与烟酰胺(尼克酰胺)有同样生理功能,总称为维生素PP,它是吡啶衍生物。 烟酸(尼克酸) 烟酰胺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