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黄建忠-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第三版)05第五章 加入WTO与外贸体制改革.ppt

发布:2017-04-01约2.98千字共1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五章 本章要点: 加入WTO既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又是我国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与经济走向全球化的新起点。本章主要探讨我国加入WTO对外贸体制、外贸基础产业与“两岸四地”经贸合作可能产生的影响,在广泛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我国外贸体制仍然存在的问题与改革发展的方向。 第一节 对外贸易的组织、制度与比较优势 一、组织、制度与外贸体制 1、所谓组织(organization),根据新制度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经济学等各种理论的定义综合,是指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即能够使某项经济商业活动的“交易费用”打到最小化的个体或结合体。 2、所谓制度(institution),是指经济商业活动中的机制或功能设计,即能够使经济商业活动的“转型费用”达到最小化的行为准则。 3、所谓外贸体制(foreign trade system),就是外贸直接生产性与非直接生产性组织、制度的总和。具体地说,外贸组织是外贸体制的构成框架,而外贸制度则是框架个部分内部及其相互之间的运行机制。外贸制度是外贸组织和制度的结合体。 第二节 我国对外贸易体制基础和改造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1950年12月政务院颁布《对外贸易管理暂行条例》,明确宣布实行保护主义和“国家统制”贸易政策,即由国家对一切外贸活动实行集中领导和统一管理。 二、改革开放时期 1985年后,外贸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三、体制改革新时期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外贸体制改革进入最关键的历史阶段。 (一)外贸承包制 1988年,我国对外贸易实行第一轮承包经营。 1991年,我国对外贸易实行第二轮承包经营 (二)进出口贸易管理体制改革 1.出口管理体制改革 2.进口管理体制改革 3.改革外汇管理体制 4.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外贸企业的经营机制转换 5.外贸管理的法制化 第三节 参加WTO与我国外贸体制改革 一、我国“入世”与WTO基本规则简介 世界贸易组织(WTO)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多边贸易与经济组织,拥有150多个成员国或缔约方。成立于1995年1月1日,其前身是1947年成立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986年7月11日,我国申请恢复关税总协定的缔约国地位,经过15年多的艰苦谈判,于2001年11月10日深夜,WTO第四次部长级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加入WTO的决定,我国成为WTO的第143个缔约方。 二、WTO的制度创新 对比关贸总协定,WTO的体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首先反映在其机构设置上。 三、“入世”对我国外贸体制的影响 谈判初期,我国提出的谈判目标: 1、“恢复”而非“加入”; 2、关税减让而非市场准入; 3、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入世; 4、美国对华的永久性最惠国待遇(PNTR) 5、欧盟取消对华贸易歧视。 随着谈判进程的发展,我国更进一步向缔约方明确了三个主要的原则: 一是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相互需要; 二是权利与义务相互平衡; 三是中国的发展中国家身份原则。 “入世”对我国外贸体制改革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1992年后,中国工作组提出12个方面的问题,其核心关键是“市场经济”和“市场开放”两大要求。 四、我国外贸体制进一步改革的主要方向 现阶段,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外贸 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远未实现。 (一)我国对外贸易领域未得到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我国外贸体制进一步改革应当确立的基本方向 第四节 “入世”对“两岸四地”经贸合作的影响 一、港澳回归具有十分重大的政治经济意义。 二、港澳回归和我国“入世”以来海峡两岸的经贸 合作更趋紧密。 三、“入世”以来,大陆与港澳地区建立的更加紧密地经济合作关系取得重要成果。 四、在世界贸易组织体制框架下,“两岸四地”必将迎来经贸领域的更大合作。 第五节 加入WTO/GATT与应对冲击的国际经验借鉴 一、“入世”经验差异及原因 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加入“关贸总协定”的经验存在较大差异,大致上有以下四种类型。 第一类:日本(1955)、韩国(1967)的经验。 第二类:印度(1947)、巴基斯坦(1947)的经验。 第三类:智利、阿根廷、斯里兰卡的经验。 第四类:转型国家的经验。 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以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