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教学案例.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学晏子,会表达
---《晏子使楚》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晏子使楚》是小学五年级下册中一篇经典的课文。文中发生的故事尽管离今天的生活比较遥远,但是却充满着现场感,呈现出戏剧性,因而深得学生的喜欢。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把感受晏子的言语交往技巧作为学习的重点之一,让学生在晏子与楚王的针锋相对中,感受到晏子语言的艺术、智慧的魅力。并积累相关的语句学会运用,训练语文能力。
案例描述一:
师:第二次交锋中,晏子是怎么还击的?
生:“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生:晏子用简短的语言,直接就把齐国的人多势众表现出来了,楚王看晏子身材矮小,来讽刺齐国没有人了,但是晏子如此一说,让楚王大吃一惊。晏子的话柔中带刚,刺中楚王的要害,让楚王无言以对。
师:真是太精彩了。掌声送给你,因为你读别人的文章,能变成自己的语言,这就是一个运用语言的过程。
师:晏子的话,原文是这样写的(出示):“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后人在晏子说的这个简短的一句话里面找出了三个成语——
生:挥汗成雨,比肩继踵,张袂成阴。
师:我们来对号入座,“张袂成阴”的意思是?
生:“张袂成阴”的意思是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摩肩接踵”的意思是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挥汗成雨”就是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
师:把这三个成语赶紧写下来,看谁一边写一边记在心里。(待学生写完。)来一起读一遍——
生读: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摩肩接踵,或者是比肩继踵。
师:大家说得好。他不光是语言简练,还用了什么方法说出来的?
生:用了比喻。
师:仅仅是比喻?
生:还用了夸张的手法。
师:和你一样,晏子的语文学得真好。用了夸张的方法,你说这个国家,哪里袖子举起来就能成一片云?但晏子就用这个方法一说,怎么着?
生:晏子这么一说,就让楚王觉得晏子他们国家的人真的十分多了。
师:晏子会用夸张的方法描述画面,我们也来学学晏子,试试看,看谁能看着这几个成语,描述出画面来。
师出示:看成语,想画面:春天来了,到处春暖花开,鸟语花香,莺歌燕舞。
生:春天来了,和暖的阳光普照大地,到处暖洋洋的的。小花都开了,散发出迷人的香味,鸟儿叽叽喳喳地交谈着,黄莺在空中唱着美妙的歌,燕子也飞来给春天伴舞了。
师:真好!晏子会夸张,你会拟人,你们都是运用语言的高手了!刚才我们读了这么多晏子的话,请同学们总评晏子的口才给了你们什么样的印象?
生:通过读晏子的对话,我知道了晏子的口才十分好,他足智多谋,能以口舌之战打败对手,是一个人中之人,才中之才。
生:我认为晏子的口才绝了,他不仅能反驳了楚王,还借力打力,让楚王觉得自己很没面子。
师:我也想用一句话来说晏子的口才:“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案例描述二:
师:我们来研读晏子和楚王的第三次交锋,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找出晏子说的话,想想说的是什么意思?你从中感受到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生读并思考。
师:谁来谈谈自己的见解?
生读课文句子,
师出示: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道理,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生:楚王有意安排了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来讽刺晏子他们齐国的人都是强盗。但晏子能用淮南的柑橘来讽刺齐国的人,说明晏子是个能言善辩的人。
师:这段话中的两个‘水土’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一个是气候条件,一个是指社会风气。
师:对,针对这个词谁还想谈谈?
生:大家都知道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是因为气候不同。而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这句话直刺楚王的心窝,他讽刺了楚国的环境不好,楚国人的道德不好,所以我们齐国人才会被感染了,做起了盗贼来。
师:这同学说得太好了,条条都在理,他可真了解晏子。其实,在原文里头,晏子说了一句很简单的古文,(出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读读。
生: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师:这是句典故,比喻环境变了,事物的性质也变了。孩子们快快背进脑瓜里,看看谁将来也能用上这句话,这句话可大有说法。快快背一下。
生 背。
师:由这句话又衍生出一个成语(出示:南橘北枳),读读。还衍生出一句俗语(出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学们都来记一记。
生(读):南橘北枳,一方水土养一方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