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常用实验检查.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六章 常用实验检查 实验检查 运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免疫学、化学和物理学实验技术和方法,对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以及组织细胞等标本进行检验,以获得反映机体功能状态、病理变化或病因等方面的客观资料。 意义 协助诊断、观察病情和疗效、制定防护措施及判断预后 血常规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 血液由液体和有形细胞两大部分组成,血常规检验的是血液的细胞部分。 血液有三种不同功能的细胞——红细胞(俗称红血球),白细胞(俗称白血球)、血小板。通过观察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疾病。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1.外周血计数blood cell count 红细胞计数erythrocyte count 方法method 正常参考值reference interval临床意义clinical significance 白细胞计数leukocyte count 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 网织红细胞计数reticulocyte count 标本采集 成人 无名指或中指指尖 婴幼儿 拇指、足跟 皮肤完整、无炎症、水肿、冻伤 病理性变化 (1)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减少:在临床最常见于各种原因的贫血anemia。 ①急性、慢性红细胞丢失过多:如各种原因的出血。 ②红细胞寿命缩短:如各种原因的溶血 ③造血原料不足 ④骨髓造血功能减退 血红蛋白 贫血的程度 1 轻度贫血 血红蛋白低于参考值,90g/L 2 中度贫血 血红蛋白60-90g/L 3 重度贫血 血红蛋白60g/L 标本采集 毛细血管采集 静脉采集 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白细胞根据形态差异可分为颗粒和无颗粒两大类。颗粒白细胞(粒细胞)中含有特殊染色颗粒,用瑞氏染料染色可分辨出三种颗粒白细胞即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无颗粒白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具有粗大的嗜酸性颗粒,颗粒内含有过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 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1).变态反应、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食物过敏、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达10%以上 (2).寄生虫病:血吸虫病、蛔虫病、钩虫病等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达10%或更多。某些寄生虫感染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导致白细胞总数高达数万,90%以上为嗜酸性粒细胞,为嗜酸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 (3).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等可见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轻中度增高 (4).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可有不同程度增高,有的可伴有幼稚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5).某些恶性肿瘤:某些上皮系肿瘤如肺癌等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6).某些传染病:急性传染病时,嗜酸性粒细胞大多减少,但猩红热时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7).其他:风湿性疾病、脑腺垂体功能减低症、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等也常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eosinopenia): 常见于伤寒、副伤寒初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或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其临床意义甚小。 【参考值】 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0.5%-5%;其绝对值为0-0.7×10^9/L。 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s,B) 【参考范围】 绝对值:0-0.1×10^9/L(仪器法)。 百分率:0-0.01(仪器法、显微镜分类计数法)。 临床意义 1.生理变化 (1)升高:吸烟、妊娠、月经期、晚间较白天高。 (2)降低:绝经期、排卵、黄体期、晨起偏低。 2.病理变化 (1)增多:①骨髓增殖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粒)、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等;②某些铅、铋、锌等金属中毒;③溃疡性结肠炎、甲状腺功能低下、肾病综合征、获得性溶血性贫血等;④某些癌肿转移,脾切除术后等。 (2)减少:①失血性休克;②传染病急性期。 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英语:Monocyte)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一种白细胞。其在人体免疫系统内有两种作用:一,补充正常状态下的巨噬细胞和树状细胞;二,在有炎症信号下,单核细胞会在8到12小时快速聚集到感染组织,并分化出巨噬细胞和树状细胞产生免疫反应。 参考值 3-8% 临床意义 ↑ 活动性肺结核、单核细胞白血病 ↓ 无明显意义 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lymphocyte)也称淋巴球,是白细胞的一种。由淋巴器官产生,机体免疫应答功能的重要细胞成分。包括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等亚类,分别介导机体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对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杀伤作用等免疫学功能。 正常范围 正常情况:(20-40)% 1.生理变化整个婴儿期淋巴细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