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课时练17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必然选择含解析浙科版选择性必修2.doc
PAGE
PAGE5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必定选择
(20分钟50分)
一、选择题(共7小题,每小题5分,共35分)
1.近期我国频繁出现雾霾天气,地球以其特有的方式警示我们: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不行持续。下列措施中,不利于削减雾霾天气发生的是 ()
A.削减汽车运用 B.大力发展火力发电
C.提高绿化面积 D.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
【解析】选B。雾霾天气发生的主要缘由是绿地植被的削减和废气的大量排放,所以削减雾霾天气发生需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大力发展火力发电,排放的废气会进一步加剧雾霾天气发生。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包括 ()
A.公允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有利于生态原则 D.系统性原则
【解析】选C。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公允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系统性原则,不包括有利于生态原则。
3.下列对可持续发展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一种战略
B.可持续发展考虑了人类的长远发展
C.可持续发展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永恒主题
D.可持续发展是以人的发展为主线的
【解析】选D。可持续发展强调自然、社会、经济长久而协调的发展,它为正确处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确立了一个准则,考虑了人类的长远发展,要强调的是“天人合一”,而不是只考虑人的短期发展。
4.为了解决粮食生产和环境爱护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当前科学、有效的途径是 ()
①合理开发海洋,找寻新的粮食资源②限制人口增长,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③增加化肥和农药的运用,提高作物产量④开荒辟地,围湖造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⑤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具有较高光合效率的作物品种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①③④ D.③④⑤
【解析】选B。合理开发海洋、生产粮食,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①正确;限制人口增长、节约粮食,可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②正确;通过增加化肥和农药的运用来提高产量,会破坏生态环境,不利于持续发展,③错误;开荒辟地、围湖造田,也会破坏生态环境,不利于持续发展,④错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提高作物产量,不会破坏生态平衡,有利于持续发展,⑤正确。
5.下列哪一项措施最可能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相符 ()
A.森林的采伐量小于生长量
B.人工鱼塘生产者的能量少于消费者的能量
C.农田从收获中输出的氮素多于补充的氮素
D.农田施用无机氮肥多于生物固定的氮肥
【解析】选C。依据可持续发展原则,森林的采伐量应小于生长量,农田施用氮肥应不少于农作物输出的氮素,否则会造成森林资源枯竭或农田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土壤贫瘠,影响农田持续发展。
6.爱护环境,从我做起,以下做法错误的是 ()
A.关注并主动参加生态环境的爱护活动
B.每天关灯一小时
C.在校内、社区、网络等平台上开展环境爱护相关内容的宣扬
D.捕杀麻雀爱护粮食
【解析】选D。捕杀麻雀会破坏生物的多样性,所以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7.下列做法属于可持续发展行为的是 ()
A.大规模开垦红壤地区的荒山荒坡、发展立体农业
B.大规模运用DDT作为杀虫剂
C.为防止“赤潮”现象的发生,沿海地区实行休渔政策
D.建立人工草场生态经济系统,是草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解析】选D。本题考查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发展过程中须要爱护环境,使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A、B、C项发展过程中造成环境破坏或影响经济效益,只有D项符合。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15分)
8.(7分)如图是人类社会与环境相互关系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箭头A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输入________。?
(2)箭头B表示人类通过消费活动,将________输出给环境。?
(3)箭头C表示人类对________产生的影响。?
(4)箭头D表示环境对人类的________作用。?
(5)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人与环境的关系,可以概括为。?
(6)要使A、B、C、D达到良性循环,最根本的措施:
①;?
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________________战略。?
【解析】(1)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输入物质和能量。(2)人类的消费活动将废弃物质输出给环境。
(3)人类对环境产生影响。
(4)环境对人类有反馈作用。
(5)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依靠、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6)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需协调好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
答案:(1)物质和能量(2)废弃物(3)环境(4)反馈(5)人类与环境相互依靠、相互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6)①限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养②搞好国土整治可持续发展
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