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市高中地理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4.1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2)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广东省肇庆市高中地理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4.1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2)说课稿新人教版必修2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广东省肇庆市高中地理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4.1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2)
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一(1)班
3.授课时间:2023年11月15日上午第二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从地理视角分析工业区位因素的能力。
2.提升学生对工业区位选择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
3.增强学生运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包括地图阅读、自然地理要素等。但关于工业区位因素的具体内容,学生可能接触较少,对于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规律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2.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高一学生普遍对地理学科保持着较高的兴趣,尤其对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工业发展感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来学习,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可能更喜欢通过理论讲解和案例分析来加深理解。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由于工业区位因素涉及多个地理学领域,如交通、资源、市场等,学生对这些因素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可能难以把握。此外,学生对工业区位选择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部分学生可能对复杂的概念和理论感到困惑,需要教师通过实例和图示进行辅助教学。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新人教版必修2地理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与工业区位因素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工业分布图、交通网络图等。
3.教学工具:准备地球仪、地图等教学工具,以便直观展示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便于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并准备实验操作台,以备需要时进行模拟实验。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幅现代工业区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工业分布的特点。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看出这幅图片中的工业区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这些工业会集中在这个地方?”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工业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2.讲授新知(20分钟)
-工业区位因素介绍:讲解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技术和环境因素等。
-通过案例分析,如珠江三角洲工业布局,让学生理解区位因素的具体作用。
-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工业区位选择的案例,如钢铁工业、电子信息产业等。
-讨论区位选择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如产业集聚、产业链延伸等。
-展示相关图表和地图,帮助学生理解区位选择的地理空间分布规律。
3.巩固练习(10分钟)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一个工业区位选择的案例,并总结区位因素。
-小组展示: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课堂提问:教师提问与区位选择相关的问题,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
-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关键概念的掌握情况。
-提醒学生课后复习,加深对工业区位选择的理解。
5.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额外作业:收集并分析一个本地的工业区案例,撰写简短的报告。
-强调作业完成时间,提醒学生按时提交。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掌握方面: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工业区位因素的基本概念,包括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技术和环境因素等。
-学生能够识别和分析不同工业区位选择的案例,如钢铁工业、电子信息产业等,并解释其区位选择的理由。
-学生能够运用地理原理和图表,分析区位选择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如产业集聚、产业链延伸等。
2.思维能力方面:
-学生在分析工业区位选择时,能够运用逻辑思维,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形成全面的认识。
-学生在讨论和分组活动中,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践能力方面:
-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案例分析,如收集和整理资料,撰写报告等。
-学生在实验操作台上进行模拟实验,如地球仪操作、地图分析等,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
-学生在分组讨论中,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提升了团队协作能力。
4.综合素养方面:
-学生通过学习工业区位因素,对地理学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激发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学生在分析区位选择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时,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