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壶口瀑布 》教学设计.docx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课题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壶口瀑布》
课型
教材
分析
《壶口瀑布》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梁衡运用形象生动的笔触,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的情状和态势,热情赞美了祖国壮丽的河山。
全文写景细腻,主要借助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及威力,将黄河水的威武雄壮、奔腾不息展现读者眼前,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写景不是孤立地写景,而是在写景中抒情言志。将抒情巧妙地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之中,巧妙联想,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文章在用词方面也十分准确,如“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句中的“凝重”“猛烈”二词,把黄河奔腾至此,从河床跌入了深谷,那种惊人、磅礴之势,写的生动准确。
作者运用以小见大的方法,从“小”的壶口瀑布去见证“大”的壮美黄河,并由此联想到中华民族历尽艰难、宁压不弯、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这些都应该牢牢把握,细心领会。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见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受到美的熏陶,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山水、关注文字,掌握游记寓情于景、寓理于景的特点,进而体会作者寄寓在山水描写中的思想情感和哲理思考。
学情
分析
在学情分析中,我运用了微能力点,课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了解。我了解到,班级语文学习水平有一定的层次差异,接受和学习的水平也会有所差异,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发展较快,自我意识增强。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在情感方面他们能够进行自我教育。学生有了初步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但部分学生存在不自信,羞于表现等思想顾虑,又希望能得到他人的肯定,因此我的教学目标分了三层,照顾不同程度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尽量让他们参与到活动中来,有更多的机会减少他们的恐惧感。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
目标
1、抓住壶口瀑布的特点,掌握作者的游踪,体会文章布局的妙处。
2、欣赏本文优美抒情的语言,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
重点
1、抓住壶口瀑布的特点,掌握作者的游踪,体会文章布局的妙处。
2、结合朗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特点,品味语言之美。
教学
难点
体会黄河的伟大性格,激发我们热爱祖国的民族自豪感。
信息化环境
本课教学中使用希沃白板软件播放课件,支持教学,实现了师生互动,体现了对信息技术2.0的有效运用。
教学过程
所用技术及微能力点
设计意图
导入
在导入环节,我首先用古诗句导入,带出《壶口瀑布》的视频,然后使用希沃白板播放《壶口瀑布》的视频,利用视频导入本节课的教学。
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
通过古诗句及视频导入让学生感受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
新课
教学
1、走近作者
通过手机希沃白板播放课件,内容为本课作者梁衡的资料,以此了解作者情况,顺便介绍本文的类型为游记,让学生注意游记的写作特点。
2、展示学习目标
播放课件,展示本课学习目标,使学生在学习时有的放矢,学完后可对照目标检查自己对目标内容的掌握情况
3、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让学生通过通读课文,了解本课的结构层次。
本文结构分为三层:
第1部分(第1自然段)简要介绍壶口的地理位置,游览的次数
第2部分(第2~5自然段)作者两次看瀑布的情形
第3部分(第6自然段)赞美黄河的性格,歌颂无坚不摧,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
4、精读课文,仔细品味
(1)默读第2部分,说一说
作者第1次到壶口看黄河是在雨季,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板书:雨季气势磅礴
(2)面对雨季的黄河,作者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些?
感受:自己将要被洪峰吞没。
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可怕、惊慌:最危险。突出黄河的特点是令人震撼的气势,为下文再写黄河先作情感上的铺垫
5、品读课文体味哲思
(1)读第4自然段,说说人的“喜、怒、哀、怨、愁”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内容,及作者借此表达的情感。
喜: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怒: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哀: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
怨: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
愁: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
(2)第4自然段最后一句,“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这壶口中浓缩了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齐读本句。这个世界是水的世界,又像人的世界。
6、品读课文总结升华
师生读课文最后一段。
思考:作者由水到人,最后引申到黄河,象征了中华民族的哪些精神?
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
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
技术支持的方法指导
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