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2019)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第2节《家乡的歌》说课稿及反思.docx
川教版(2019)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节《家乡的歌》说课稿及反思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川教版(2019)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节《家乡的歌》。本节课将引导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和整理关于家乡的歌曲资料,并通过多媒体软件进行展示。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如何使用计算机进行基本操作,以及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信息检索和整理。本节课将利用这些已有知识,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家乡文化,了解家乡的歌曲,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家乡自豪感。教材中涉及了如何使用搜索引擎、下载音频文件、整理资料等具体操作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信息素养、文化认同和创新意识。通过《家乡的歌》的学习,学生将提升信息检索、筛选和整合的能力,培养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素养。同时,通过深入了解家乡的歌曲文化,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此外,学生在创作和展示家乡歌曲的过程中,将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合作和分享的团队精神,符合新时代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要求。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
-使用搜索引擎高效地检索家乡的歌曲资料。例如,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关键词组合、筛选搜索结果等技巧,以便更准确地找到相关资料。
-利用多媒体软件进行资料的整理和展示。重点在于教授学生如何使用软件中的基本功能,如插入音频、编辑文本、添加图片等,以及如何进行整体布局设计,使展示更加吸引人。
2.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包括:
-筛选有效信息并进行整合。学生在搜索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大量信息,如何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并进行有效整合是一大挑战。例如,需要指导学生如何识别和评估信息的可靠性。
-创意展示家乡歌曲的方式。学生可能习惯于传统的展示方法,而创新性的展示需要他们跳出思维定势。例如,如何将歌曲与故事、图片、动画等元素结合,创造出富有创意的展示作品。
-多媒体软件操作技巧的掌握。对于一些操作较为复杂的软件功能,如音频剪辑、动画制作等,学生可能会感到困难。教师需要通过分步骤的指导和实际操作演示,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这些技巧。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家乡歌曲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以及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资料收集和展示,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框架。
2.实践操作法:指导学生动手实践,使用多媒体软件进行资料整理和展示设计,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家乡歌曲的资料收集和展示项目,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使用投影仪和电脑展示家乡歌曲的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2.教学软件:利用教学软件辅助学生进行资料整理和展示设计,提高教学互动性和趣味性。
3.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信息检索,拓宽知识获取渠道,提高信息素养。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播放一段家乡的歌曲,让学生聆听并分享他们的感受,询问他们是否知道这首歌的背景和故事。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如何使用搜索引擎和下载资料,以及如何使用多媒体软件进行基本操作。
2.新课呈现(约25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介绍如何利用搜索引擎高效地收集家乡歌曲的相关资料,包括使用关键词、筛选搜索结果等。
-举例说明:展示一些家乡歌曲的资料收集案例,解释如何评估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互动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收集到的家乡歌曲资料,讨论如何将这些资料整理成多媒体展示。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利用多媒体软件,尝试将收集到的家乡歌曲资料整理成一个小型的多媒体展示。
-教师指导: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提供技术支持。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强调信息检索、整理和展示的技巧,以及家乡歌曲文化的意义。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学生回家后,结合今天的课堂学习,独立完成一个关于家乡歌曲的多媒体展示项目,要求包含歌曲介绍、文化背景和个人的感悟。
6.扩展活动(约10分钟,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鼓励学生在家中向家人介绍自己的作业项目,并收集家人的反馈意见,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和文化自信。
7.下节课预告(约2分钟)
-提前告知学生下节课的学习内容,预告将要学习的信息技术新技能,以及如何将这些技能应用到其他学科学习中。
8.课堂结束语(约2分钟)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家乡的文化,提醒他们信息技术是一个强有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