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生活中的大数——数一数(一)》说课稿-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001].docx

发布:2025-03-23约3.21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生活中的大数——数一数(一)》说课稿-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生活中的大数——数一数(一)》。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认识并理解万以上的数,如十万、百万等,并与学生已掌握的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上的数进行联系,帮助学生建立数感,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数感,使其能够理解和运用大数概念。

2.增强学生的符号意识,通过使用数位和计数单位来表示和交流大数。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数数活动感知数的顺序和结构。

4.提升学生的应用意识,学会用大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二年级学生在之前的数学学习中,已经具备了数数、计数、比较大小等基本数学技能,对数的顺序和十进制计数法有一定的认识。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二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较强的探索欲望。他们的学习能力逐渐增强,但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较短。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动手操作和直观学习,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更习惯于通过观察和思考来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大数概念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一是对大数概念的理解,如何将大数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二是数位的认识,如何区分和记忆万位以上的数位;三是计算能力,如何进行大数的简单计算。此外,由于二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在发展中,他们可能难以理解大数的概念和意义。因此,教学中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游戏、故事、实物操作等,帮助学生建立直观感受,逐步提升他们的数学理解能力。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生活中的大数——数一数(一)》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大数的实物图片、计数器视频等。

3.实验器材:准备计数器、计数棒等教具,以辅助学生进行大数的操作和感知。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安排实验操作台,营造互动学习的氛围。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大数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大数吗?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大数?”

展示一些关于大数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如城市人口、地球上的树木数量等,让学生初步感受大数的概念。

简短介绍大数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大数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大数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大数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大数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大数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大数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案例,如历史人口变迁、科技发展数据等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大数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大数解决实际问题。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生活或学习相关的大数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如何计算家里的电器总功率”。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大数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大数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大数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大数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大数。

7.课后作业(5分钟)

目标:巩固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过程: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调查并记录自己家或学校的一天中使用的电器的功率,并计算总功率。

要求学生撰写一份简短的报告,说明如何使用大数进行实际计算,并讨论大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备注:以上教学过程设计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环境。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数学家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