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散文两篇》永久的生命说课稿 新人教版.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散文两篇》永久的生命说课稿新人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散文两篇》永久的生命说课稿新人教版
设计意图
本节课《散文两篇》旨在通过阅读经典散文,引导学生体会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通过分析散文的写作手法和思想内涵,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生境界。
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审美鉴赏能力,感知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2.培养文化理解意识,体会生命意义和价值。
3.增强语言运用能力,学会运用散文表达真情实感。
4.增进思辨能力,通过对比分析,领悟作者情感态度。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识别散文中的主题和情感,但可能对散文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手法理解不够深入。
2.学生对散文的兴趣因人而异,部分学生可能对生命主题的散文有较高的兴趣,而部分学生可能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不高。
3.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风格多样,有的学生善于通过分析语言来理解文本,有的学生则更倾向于通过情感体验来感受作品。在分析散文时,学生可能需要提高对复杂句式和修辞手法的识别能力。
4.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包括对散文中抽象概念的理解、对生命主题的深入思考以及如何将个人情感与作品中的情感相结合。此外,学生在运用散文写作时可能面临如何表达个人见解和如何恰当运用修辞手法的问题。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拥有《散文两篇》教材,包含课文和课后练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以及关于生命主题的背景资料,以丰富教学内容。
3.教学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课文段落分析、作者介绍、写作背景等,辅助教学。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方便学生交流观点,并确保教学环境安静、舒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首先与学生进行简短的互动,询问他们对生命的理解,引发学生对生命主题的兴趣。
2.通过播放与生命相关的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散文两篇》。
二、整体感知
1.老师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了解散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学生汇报自己对散文的初步印象,老师总结并强调散文的主题——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三、课文分析
1.老师引导学生分析第一篇散文《永久的生命》。
a.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散文的语言美。
b.老师引导学生找出散文中的象征手法,如“生命之树”,让学生理解生命的顽强与持久。
c.学生分享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老师点评并总结。
2.老师引导学生分析第二篇散文《生命的意义》。
a.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散文的哲理。
b.老师引导学生找出散文中的论点,如“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和奉献”,让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
c.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生命意义的感悟,老师点评并总结。
四、讨论交流
1.老师提出问题:“在你们看来,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老师巡视指导。
3.各组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评并总结。
五、写作实践
1.老师布置写作任务:“请以‘生命’为话题,写一篇散文,表达你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2.学生根据要求进行写作,老师巡视指导。
3.学生完成写作后,互相批改,老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六、总结反思
1.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散文的主题和写作手法。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老师点评并总结。
七、布置作业
1.学生阅读《散文两篇》中的其他文章,拓展阅读面。
2.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反思
1.本节课通过分析散文《永久的生命》和《生命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写作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准确地理解散文《永久的生命》和《生命的意义》这两篇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散文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技巧。他们能够识别散文中的象征手法、比喻和拟人等修辞,以及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和观点。
2.思维能力:
学生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提升了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他们能够通过比较分析,理解不同作者对生命主题的不同表达,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3.语言运用:
通过模仿和创作,学生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写作实践中,他们能够运用散文的写作技巧,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增强了书面语的运用能力。
4.情感态度:
学生通过学习生命主题的散文,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