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讲解幻灯片.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心电图导联 从身体表面描记出心脏搏动这一微弱电流,必需的条件是在体表安装至少两个电极板,通过导线将电极板传来的心脏电流,经过心电图机加以准确地放大描记,方能完成一个电路。这种具体安放电极板机如何连接在电流计的阳端及阴端,便称为导联 中心电端:右上肢、左上肢及左下肢的3个电极各自通过一个5000欧姆电阻连接,即称为中心电端,能将总体电位控制为零,并可视为一个“不相干电极”,在体内形成一个负极。 avR:探测电极置于右上肢,并与机线正极相连,负极与中心电端相连(断开右上肢与中心电端连接) avL:探测电极置于左上肢,并与机线正极相连,负极与中心电端相连(断开左上肢与中心电端连接) avF:探测电极置于左下肢,并与机线正极相连,负极与中心电端相连(断开左下肢与中心电端连接) 胸导联 负极端与中心电端相连 正极端放置胸前一定的位置 V1:胸骨右缘第四肋间 V2:胸骨左缘第四肋间 V3:V2与V4连线的中点 V4:胸骨左侧第五肋间与锁骨中线相交处 V5::左腋前线与V4水平相交处 V6:左腋中线与V4水平相交处 白色电极RA :安放在右锁骨下,靠右肩黑色电极LA :安放在左锁骨下,靠左肩红色电极LL :安放在左锁骨中线6、7肋间或右下腹 只能获得I、II、III导联心电波形。 (三)心率的测量 测量心率时,只需测测量一个R-R(或P-P)间期的秒数,然后被60除即可。 小结 1、学习心电图枯燥,要多结合实际病人情况加以分析 2、先了解正常心电图各个波形形成的机制,包括心电向量,才可以更加深入明白心电图 10mm/mV 25mm/秒 Ⅱ 本例心电图:心率120次/分,R-R间期相等,QRS波群形态正常,每组QRS波群前都有逆行P波,P′-R间期<0.12秒。提示:加速性交界性逸搏心律 10mm/mV 25mm/秒 Ⅱ 本例心电图:发作中R-R间期逐渐缩短--又逐渐延长,然后终止发作,这是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 心电图主要表现为:频率比逸搏心律快,比阵发性心动过速慢,交界性心律频率多为70~130次/分,室性心律频率多为60~100次/分。 由于心动过速频率与窦性心律频率相近,易发生干扰性房室脱节,并出现各种融合波或夺获心搏。此类型心动过速的机制是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增高,多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 扑 动 与 颤 动 扑动、颤动可出现于心房或心室。主要的电生理基础为心肌的兴奋性增高,不应期缩短,同时伴有一定的传导障碍,形成环行激动及多发微折返。 一、心房扑动 关于典型房扑的发生机制已比较清楚,属于房内大折返环路激动。 与心房颤动不同,房扑大多为短阵发性。 10mm/mV 25mm/秒 Ⅱ 本例心电图:P波消失,被一系列形态间隔大小相等的F波所代替,F波与F波之间互相衔接无等电位线,F波频率为300次/分,R-R间期不等,F-R间期相等,房室比值3:1~4:1,心室率约为68次/分。提示:心房扑动 本例心电图:P波消失,被一系列形态间隔大小相等的F波所代替,F波与F波之间互相衔接无等电位线,F波频率为250次/分,R-R间期不等,F-R间期相等,房室比值2:1~3:1,心室率约为100次/分。提示:心房扑动 心电图特点是:正常P波消失,代之连续的大锯齿状扑动波(F波),F波多数在Ⅰ、Ⅲ、aVF导联中清晰可见;F波间无等电位线,波幅大小一致,间隔规则,频率多为250~350次/分,大多不能全部下传,而以固定房室比例(2:1或4:1)下传,故心室律规则。 如果房室传导比例不恒定或伴有文氏传导现象,则心室律可以不规则。 房扑时QRS波时限一般不增宽。如果F波的大小和间距有差异,且频率>350次/分,称不纯性心房扑动。 10mm/mV 25mm/秒 本例心电图:P波消失,被一系列形态略有不同、间隔、大小略有不等的F波所代替,F波与F波之间互相衔接无等电位线,F波频率为300次/分,R-R间期不等,F-R间期不等,房室比值2:1~4:1,心室率约为96次/分。 提示:不纯性心房扑动 Ⅱ V1 二、心房颤动 本图显示:在心房内有多个异位起搏点,并且每个起搏点均形成局部环形折返,这些折返是构成心房颤动形成的原因。 心室 心房 房颤形成机理示意图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很常见的心律失常。许多心脏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都有出现心房颤动的可能,多与心房扩大和心房肌受损有关。但也有少数阵发性房颤患者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目前心房颤动的确切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多数人认为是多个小折返激动所致。 房颤时整个心房失去协调一致的收缩,心排血量降低,久之易形成附壁血栓。心电图特点是正常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