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心电图基本知识31732幻灯片.ppt

发布:2017-02-22约字共5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心电图基本知识 心血管内科 心电图定义 心肌在机械收缩之前,首先产生电兴奋,即生物电流,并传到周围组织,体表不同部位可获得一个心动周期的电位变化,电位变化通过心电图机记录并描记成一连续曲线,即称心电图 心电图临床应用 1. 各种心律失常的诊断 2. 冠心病(心绞痛 心肌梗塞)的诊断 3. 心肌病、心包炎诊断 4. 心房、心室肥厚诊断 5. 药物和电解质紊乱对心肌的影响 6. 危重病人心电监测 心电监护的连接 RA:右侧锁骨中线与第二肋间的交叉点 RL:右侧锁骨中线与肋缘的交叉点略上 LA:左侧锁骨中线与第二肋间的交叉点 LL:左侧锁骨中线与肋缘的交叉点略上 ECG:阅读的原则及其要点 QRS波群的形态与时限 宽与窄(正常与畸形) P-P或R-R间期 快与慢、规则否 有无P波及其形态,时限是否正常 Ⅱ、V1导联最清晰 P-R间期 P波与QRS波群之间的关系 Q-T时段 正常ECG的特征 窦性心律共同的ECG特征及正常心率的标准 有P波,且P波于I、Ⅱ和aVF是直立的,在aVR是倒置;P-R间期为0.12-0.20S P波最清晰的导联是: Ⅱ、V1 P-P或R-R:3大格(0.6Sec)~5大格(1.0Sec) 1.1房性早搏 特点: 1、提前出现一个变异的P’波,与正常P波不同。 2、QRS波不变形,P’-R0.12s; 3、代偿间歇常不完全。 1.2室性早搏 特点: 1、提早出现一个宽大畸形的QRS-T波群, QRS时限0.12s(3小格) 2、QRS前面无相应的P波,T波方向多与主波相反 3、常有完全的代偿间歇 早搏的心电图特征(1) 早搏的心电图特征(2) 2.1、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 特点: 1、连续3个以上房性早博 2、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心率常在100-150次/分之间。P’波形态各异,P‘- P’、 P‘-R不规则、杂乱无章。 “多形性”或“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 2.2、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心率通常在160-220bpm。P可以埋藏于QRS波中而不可见,也可能为倒置的逆行P波,与T波融合。 理应分为房性与交界区性,但因P’波常不易明辩,故将两者统称之为室上性。 3.1心房颤动: 1、P波消失,代之以“f”波(在V1和II导 较易识别) 2、“f”波频率在350-600bpm ,RR绝对不等(脉搏短绌) 3.2心房扑动: 1、房波规则,P波消失,代之以“F”波,呈锯齿样。(II、III、avF导联清晰) 2、扑动波较规则,频率在240-430 bpm, 3、由心房内一个固定的异位兴奋灶发出冲动。 房扑与房颤的心电图特征 室扑与室颤的心电图特征(1) 尖端扭转性室速的心电图特征 激动起源和传导 3.3心室扑动与颤动: A、室扑的心电图特点是无正常QRS-T波群,代之以连续快速而相对规则的大振幅波动,呈正弦波,频率达200~250次分,心脏失去排血功能。 B、室扑常不能持久,很快便会转为室颤(大小不等、极不匀齐的低小波,频率达200~500次分)而死亡。它的出现往往是心脏停跳前的短暂征象。 心室扑动与颤动 传导阻滞 心脏传导阻滞按发生的部位分为窦房传导阻滞、房内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 就阻滞程度可分为I度(传导延缓)、II度(部分激动发生漏搏)、III度(传导完全中断)。 阻滞部位有:窦房阻滞、房室阻滞、束支阻滞 (一)窦房传导阻滞 窦房阻滞使起博点至少暂停一个周期,随后又再次恢复起博活动。 窦房传导阻滞 (二)房室传导阻滞 窦房结 结间束 房室结 房室束 右束支 左束支 1、I度房室传导阻滞:主要表现:P-R间期延长,在成人若 P-R≥0.2s(5小格),则可诊断为I度房室传导阻滞。 I度房室传导阻滞(P-R间期0.27s) 5小格 * * R波振幅:RⅠ<1.5mv,RavL<1.2mv,RavF<2.0mv RavR<0.5mv,RV1<1.0mv,RV5<2.5mv;RV5+SV1:男<4.0mv,女<3.5mv;RV1+SV5<1.05mv。标准导联、肢体导联正负波绝对值<0.5mv称低电压。 3、复极过程 简言之:复极就是回到原来的状态 心脏传导系统示意图 胸前导联与电极的位置 0.1mV 0.04s 1、心电图纸的记录单位 2、心电图波的测量方法 正常心电图 一、心电图测量 3、心率的计算 60 R-R间期(S) =心率 如: 60 0.80S =75次/min P Q R S T U P-R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