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4课《灯笼》课前导学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

发布:2025-02-23约1.78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4*灯笼—八年级下册语文人教部编版课前导学

一、基础知识

1、作者简介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一生作品200多篇,较著名的作品有《山屋》《菜园小记》《记一辆纺车》等,主要散文集有《羽书》《北极星》《忘年》等;译作有海涅的《波罗的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吴伯箫散文选》。

2、检查字词(初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争讼(sòng)

斡旋(wòxuán)

静穆(mù)

怅惘(chàngwǎng)

锵然(qiāng)

燎原(liáo)

幽悄(qiǎo)

(2)解释下面的词语。

斡旋:调停,调解。

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弟的奢华。

未始:未必。

幽悄:幽深寂静。

吹角连营: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

二、知识小练

1.下列各组间语中加粗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神龛(kān) 焚(fén)身 犬吠(fú) 溺(niào)炕

B.静穆(mù) 争讼(sòng) 磷(lín)火 斡(hàn)旋

C.幽悄(qiāo) 锵(qiāng)然 褪(tuì)色 可悯(mǐn)

D.点缀(zhuì) 燎(liáo)原 怅惘(wǎng) 骠(piào)姚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领域 怅惘 神龛 人情世故

B.锵然 褪色 燎原 熙熙然

C.磷火 春霄 掌故 暖融融

D.皎洁 辉煌 点缀 马前卒

3.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

B.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

C.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

D.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4.下列各句中含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

B.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

C.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

D.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退色了。

5.下列含有“灯”的对联中与元宵节无关的一项是()

A.春夜灯花,几处笙歌腾朗月良宵美景,万家箫管乐丰年

B.玉树银花,万户当门观瑞雪欢歌笑靥,千家把酒赏花灯

C.有能有热,小小晶球点燃万家灯火利国利民,支支虹管放出满室光明

D.乐事无边,万户春灯传五夜太平有象,一天晴雪兆三丰

6.下列对《灯笼》这篇课文内容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笔调闲适,情感真挚,意趣优雅,语言活泼。

B.作者行文过程中引用了许多典故,这些典故的运用使得文章优美雅致。

C.作者在文章最后,通过列举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了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D.(灯笼)一文,作者以小说的自由笔法,抒写了关于灯笼的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7.解释词语或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斡旋:___________

(2)怅惘: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温和欢乐的样子。

(4)__________________:指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

8.文学常识填空。

《灯笼》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原名熙成,______家、____家。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A.犬吠——fèi;B.斡旋——wò;C.幽悄——qiǎo;故选D。

2.答案:C

解析:C“春霄”应为“春宵”。故选C。

3.答案:A

解析:A.没有。BCD.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故选A。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D项有错别字,“退”应改为“褪”。

5.答案:C

解析:C项为灯店的对联,与元宵节无关。

6.答案:D

解析:D.有误,《灯笼》是一篇散文,“作者以小说的自由笔法”说法错误。

7.答案:(1)调停,调解。(2)惆怅迷惘。(3)熙熙然;(4)人情世故

8.答案:吴伯箫散文选;吴伯箫;散文;教育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