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积木》教案-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docx
《搭积木》教案-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数感:借助搭积木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数的变化,理解20以内数的加法运算,能准确计算并表述运算过程,深化对数的大小、顺序和运算的理解。
运算能力:通过摆积木、列算式等方式,掌握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并能运用所学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几何直观:利用积木的直观形象,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运算与具体的实物操作相结合,形成数学问题的直观表象,理解运算的意义和算理。
问题解决能力:在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搭积木和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会倾听他人意见,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沟通和交流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方法。
能够正确计算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并能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借助实物操作,理解算理,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
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清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积木若干套、计数器、数字卡片。
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套实物积木、小棒若干、计数器。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教师活动:播放一段小朋友们搭积木的视频,视频中展示不同颜色、形状的积木搭建出各种造型。播放结束后,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搭积木吗?在刚刚的视频里,小朋友们用积木搭出了好多有趣的造型。那现在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积木,我们一起动手搭一搭,好不好?”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视频,积极回应老师,表达自己对搭积木的喜爱,对即将开始的搭积木活动充满期待。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生动有趣的视频,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同时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搭积木,为后续教学活动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探索新知
搭积木,引出加法问题
教师活动: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套积木。要求学生先用积木搭出一个造型,并数一数自己用了多少块积木。接着,邀请一位同学展示自己搭的造型,并说出所用积木的数量。然后,教师再拿出几块积木加入到这位同学的造型中,提问:“现在一共有多少块积木呢?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进行搭积木活动,认真数出自己所用积木的数量。在教师引导下,观察添加积木后的变化,思考如何计算现在的积木总数,并尝试列出加法算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搭积木的过程,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从实际情境中引出加法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借助积木理解不进位加法的算理
教师活动:以学生列出的算式为例,如5+3,教师在黑板上用积木直观演示计算过程。先摆出5块积木,再摆出3块积木,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我们怎样才能知道一共有多少块积木呢?”教师一边将两组积木合并,一边讲解:“我们可以把5块积木和3块积木合在一起,数一数,1、2、3……8,所以5+3=8。”接着,教师在计数器上拨出5,再拨出3,让学生观察计数器上珠子的变化,提问:“计数器上原来是5个珠子,又拨了3个珠子,现在是几个珠子?这和我们刚才用积木计算的结果一样吗?”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观察教师用积木和计数器的演示过程,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理解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
设计意图:通过实物积木和计数器的双重演示,将抽象的加法运算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算理。在演示过程中,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实现从直观操作到抽象运算的过渡。
小组合作,巩固不进位加法
教师活动:教师布置小组活动任务,要求每个小组的成员互相用积木摆出加法算式,让其他成员计算结果,并说一说计算过程。教师巡视各小组活动情况,适时给予指导和鼓励,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活动结束后,邀请几个小组进行展示,汇报他们摆出的算式和计算过程。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进行活动,积极参与讨论和计算。在展示环节,各小组代表清晰地展示摆出的算式,并详细说明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和交流空间,让学生在相互学习中巩固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搭积木,引出减法问题
教师活动:教师在黑板上用积木搭出一个造型,数一数用了12块积木。然后,从造型中拿走3块积木,提问:“原来有12块积木,拿走3块后,还剩下多少块积木?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教师的操作过程,思考减法问题,列出相应的减法算式。
设计意图: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