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运动的快慢(一)(教学设计)四年级上册科学苏教版.docx
7运动的快慢(一)(教学设计)四年级上册科学苏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四年级上册科学苏教版第七章《运动的快慢(一)》。该章节主要涉及速度的概念、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以及日常生活中速度的应用。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学生已掌握了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能够观察和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但对速度的理解和应用还不够深入。
具体内容包括:
1.速度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公式为速度=路程÷时间。
2.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使用相同路程比较时间长短、相同时间比较路程远近以及综合比较路程和时间的方法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3.日常生活中速度的应用: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交通工具的速度、运动员比赛中的速度等,并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
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并能够将速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
1.科学思维: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分析物体运动快慢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2.科学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讨论等途径,主动探究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4.科学应用:引导学生将速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学生的科学应用能力。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3.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
1.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
2.理解并应用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3.将速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解决办法:
1.通过实例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然后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设计实验和小组讨论,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3.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速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突破策略:
1.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掌握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3.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速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探究式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案例分析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分析速度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互助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互相提问、解答疑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利用PPT、动画等展示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器材:准备相关实验器材,让学生亲身体验物体运动的快慢,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在线学习平台: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和实践案例,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视野。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提前阅读课本第七章《运动的快慢(一)》,了解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师:准备PPT、实验器材、生活实例等教学资源。
课堂导入:
我: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七章《运动的快慢(一)》。首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已经学习了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那么你们能告诉我,什么是速度吗?
学生2: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我:很好,那么我们怎么来计算速度呢?请同学们翻到课本P32,看看上面的公式。
学生3:速度=路程÷时间。
我:没错。今天,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并探讨速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新课教学:
(1)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我:请同学们看PPT,这里有一个动画,展示了小车在直线轨道上的运动。请大家观察并告诉我,小车在不同时间通过的路程是否相同?
学生4:不相同,小车越快,通过的路程越多。
我:很好。那么,我们如何来比较小车运动的快慢呢?请大家分成小组,试着用相同路程比较时间长短、相同时间比较路程远近的方法,来判断小车运动的快慢。
(学生分组讨论,进行实验)
我: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
学生5:我们用相同路程比较时间,发现小车B用的时间比小车A少,所以小车B运动得快。
我:很好,同学们已经学会了用路程和时间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那么,我们怎么用公式来计算速度呢?请同学们看PPT,这里有一个例子。
(2)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我:请大家观察这个例子,小车A和小车B都行驶了相同的路程,但小车A用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