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 浓硫酸的性质 说课稿 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人教版(2019)化学必修第二册.docx
5.1.2浓硫酸的性质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人教版(2019)化学必修第二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5.1.2浓硫酸的性质”为题,结合人教版(2019)化学必修第二册高一下学期教材内容,通过实验演示和理论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浓硫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设计思路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化学思维。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化学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与责任以及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意识。通过实验操作,学生能够学会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验技能。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浓硫酸的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对于化学与社会的联系的认识,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化学学习的初级阶段,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学习热情较高,但知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在知识层面,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等基本概念,但对浓硫酸这一特殊物质的性质了解有限。在能力方面,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有待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培养。
从学生素质来看,大部分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但在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方面存在一定差距。行为习惯上,部分学生可能存在实验操作不规范、记录数据不详细等问题,这些都会影响实验效果和课程学习。
对于“5.1.2浓硫酸的性质”这一章节,学生的认知基础与课程内容有一定的关联性。学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深化对浓硫酸性质的理解,为后续学习硫酸盐的性质打下基础。同时,浓硫酸的性质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对这一内容的学习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总体而言,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但需要在实验技能、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等方面得到提升。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兴趣的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实验室安全设备、实验器材(如试管、烧杯、滴管、酒精灯、玻璃棒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计算机等)。
2.课程平台:学校内部化学教学平台,用于发布教学资料和作业。
3.信息化资源:浓硫酸性质相关的实验视频、动画演示、网络资料库等。
4.教学手段:实验演示、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课堂提问等。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硫酸盐产品图片,如硫酸铜、硫酸锌等,提问学生:“这些产品中都含有硫酸,那么硫酸本身有哪些特殊的性质呢?”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酸的性质,并指出硫酸作为酸的特殊性,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5.1.2浓硫酸的性质”。
2.讲授新知(20分钟)
-浓硫酸的物理性质:
-教师演示浓硫酸的吸水性实验,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讲解浓硫酸的密度、沸点等物理性质,强调其高沸点和高密度的特点。
-浓硫酸的化学性质:
-实验演示浓硫酸的脱水性,通过观察蔗糖炭化的实验现象,讲解浓硫酸的脱水性。
-讲解浓硫酸的腐蚀性,通过展示金属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说明浓硫酸的腐蚀性。
-讲解浓硫酸的氧化性,通过实验观察浓硫酸与铜反应的现象,讲解浓硫酸的氧化性。
-浓硫酸的性质应用:
-结合工业生产和生活实际,讲解浓硫酸在化肥生产、食品加工等领域的应用。
3.巩固练习(10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实验一:探究浓硫酸的吸水性,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二:观察浓硫酸的脱水性,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三:观察浓硫酸的腐蚀性,分析实验现象。
-实验四:观察浓硫酸的氧化性,分析实验结果。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浓硫酸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性质应用。
-学生回顾实验操作步骤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加深对浓硫酸性质的理解。
5.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课后思考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浓硫酸在生活中的潜在危险。
-布置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详细记录实验过程、数据和分析结果。
-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为深入学习做准备。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浓硫酸的物理性质(如密度、沸点、吸水性)、化学性质(如脱水性、腐蚀性、氧化性)以及其在工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对硫酸这一重要化学物质的认识得到深化,为后续学习硫酸盐的性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实验技能:学生在本节课中参与了多个实验操作,通过亲自动手,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安全操作、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