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docx
3.4《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3.4《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教学内容
本节课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第三章《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影响及应对措施等内容。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以及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政策和措施。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通过观察、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现象,提升地理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
2.增强学生的区域认知,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不同地区的国家安全影响,形成全球视野。
3.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的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4.提升学生的环境意识,认识到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特别是对水资源、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能源安全的影响。
-理解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国家政策和国际合作措施。
-掌握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关系的分析框架。
2.教学难点
-理解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机制,如极端气候事件对河流径流的影响。
-分析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包括农业产量波动和粮食供应链的稳定性。
-把握气候变化与生态安全的关系,如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
-理解气候变化对能源安全的影响,包括能源生产、传输和消费的挑战。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探讨如何从国家层面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政策。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教材,确保每位学生人手一册。
2.辅助材料:准备全球气候变化相关图片、图表、气候变化影响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用于直观展示气候变化现象和影响。
3.教学课件:制作包含教学重点、难点、互动环节的PPT课件。
4.实验器材:准备模拟气候变化实验的道具,如温度计、风速计等,用于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以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事件为背景,展示一系列图片和视频,如洪水、干旱、沙尘暴等,引导学生思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上一节课关于气候系统的知识,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等,为学习本节课的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奠定基础。
2.新课呈现(约3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原因和影响,包括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事件等。
-举例说明:以具体案例展示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能源安全的影响,如长江流域干旱、北极熊栖息地减少、油价波动等。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案例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如水资源管理、生态修复、能源转型等。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撰写一份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建议书,要求结合实际,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
-教师指导:教师巡视课堂,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个别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4.课堂总结(约10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努力。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低碳生活,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力量。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阅读教材相关章节,深入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搜集国内外关于气候变化应对的政策和实践案例,准备下节课的分享和讨论。
-完成课后思考题,深化对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关系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几点: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实验、案例分析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作业和课后思考题,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全球气候变化数据报告:提供国际权威机构发布的全球气候变化数据,如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报告,这些数据可以用于分析气候变化趋势和影响。
-气候变化影响案例库:收集不同地区气候变化影响的案例,包括农业、水资源、生态系统等方面的变化,帮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的具体影响。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文件:介绍我国及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制定的政策和措施,如《巴黎协定》、我国的《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