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十四章拔罐法课程.ppt

发布:2016-08-04约字共1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拔罐时皮肤表面有大量气泡溢出,可加强局部组织的气体交换。 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和毛细血管破裂,少量血液进入组织间隙,从而产生瘀血,红细胞破坏,出现自家溶血现象—1)刺激神经末梢感受器—大脑调节作用,2)产生类组织胺物质,经体液周流全身刺激各个器官。 第十四节 拔罐法 * 一、罐的种类 竹罐 玻璃罐 抽气罐 陶罐 * 竹罐 * * 玻璃罐 * * 连体式抽气罐 * * 陶罐 * * 二、罐的吸附方法 火罐法 闪火法:罐口 酒精 投火法/贴棉法 煮罐法 抽气法 * * 三、拔罐方法 适合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 腰背部、大腿部 刮痧效应 调节吸力 1.留罐 时间5-15分 单罐、多罐 注意:充血 瘀血 水泡 2.走罐 * * 3.闪罐 神经麻痹 局部皮肤麻木功能减退之虚证, 4.刺络拔罐 软组织损伤 丹毒 皮肤病、 注意:调节出血量 * * 5.留针拔罐 针刺深度 风湿痹痛 * * 6.药 罐 煮药罐 四、施罐与启罐: 轻、快、稳、准 * * 影响吸附力的因素 ①罐具的种类、大小、深度。 ②火力的大小、罐内燃火的时间、留罐的时间。 ③扣罐的速度。 ④吸拔的部位。 * * 四、拔罐的作用和适应范围 治疗作用 通经活络 行气活血 消肿止痛、祛风散寒 适应范围:无痛创 简便易行 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各科疾病。 * * 四、注意事项: 拔罐的部位 罐的选择(种类\大小) 水泡的处理 不宜拔罐的部位与疾病 孕妇的禁忌 * * 应用举例 痤疮:大椎散刺拔罐,3天1次,连续治疗5~10次。 腰痛:肾俞、大肠俞、阿是穴,针罐。 背痛:膏肓、阿是穴,多罐、留罐或走罐。 感冒、咳嗽:大椎、肺俞、风门、膏肓、孔最拔罐。 荨麻疹:神阙、血海、三阴交、风门、肝俞拔罐。 胃痛:中脘、梁门、胃俞、脾俞拔罐。 急慢性软组织损伤:患处刺血拔罐。 * * 拔罐时皮肤表面有大量气泡溢出,可加强局部组织的气体交换。 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和毛细血管破裂,少量血液进入组织间隙,从而产生瘀血,红细胞破坏,出现自家溶血现象—1)刺激神经末梢感受器—大脑调节作用,2)产生类组织胺物质,经体液周流全身刺激各个器官。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