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四上《古诗二首(鸟鸣涧)(暮江吟)》课件111.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mó 、jíé) ,人称诗佛 ,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为净名、无垢称诘,意思是以洁净,没有染污而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作者简介 鸟鸣涧:鸟儿在山中鸣叫。山名。 涧:两山之间的小溪。 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空:空寂、空空荡荡。空虚。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时鸣:时常,不时。不时地啼叫。 时:时常,偶尔。 惊:惊动,惊扰。 作品注释 诗句理解 人声都已闲寂了,细碎的桂花轻轻地落着,夜静得好像整个山全是空空的。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亮从东边的山头出来,惊醒了山中的鸟儿,不时发出一声声的鸣叫回荡在春日的山涧中。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赏析 这首诗是描写深山春夜的美丽景象,充分表现出作者观察入微、善于写景的专长。看似寂静无声,却听得到花瓣落地、涧水淙淙、啾啾鸟鸣等天然乐章;仿佛空无一物,其实热闹非凡,有桂花、明月、山林、小鸟、涧水,还有静观这一切景致的“人”—作者。 赏析 这一切,使整个山野显得更加空灵静谧,却又生机盎然。 读这首诗,就像欣赏一幅有声、有色、有味的春山月夜图。 主題 唐代诗人王维所写的诗以优美著称,一向被人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本诗作者觉得友人居住的地方环境优美,风景如画,所以作了这首诗送给友人。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772—846)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人。中进士后任左拾遗,后被贬为江州司马,晚年任杭州、苏州刺史和太子少傅等职。他目击当时日益腐朽的政治,比较接近劳动人民,了解他们的痛苦生活。他的诗歌反映现实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文字通俗易懂,流传较广。著有《白氏长庆集》等。 作者介绍 暮 江 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诗歌朗读 夕阳,快要落山的太阳。 展开,铺展。这里是斜照的意思。 碧绿的颜色。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可爱,令人爱惜。 字词解释 残阳: 铺: 瑟瑟: 可怜: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残阳:夕阳。 瑟瑟:碧绿的颜色。 可怜:可爱。 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一半是碧绿的,一半是鲜红的。 九月初三这个夜晚是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而冉冉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古诗大意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配乐朗诵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