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记叙文阅读-探究文章的表现手法 课件(共30张PPT).ppt
探究文章的表现手法(二)动静结合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虚实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动中寓静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上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局部喧闹,反衬整个山林之幽静
公园里的银杏树又高又大,布满了一层又一层厚厚的银杏叶,走近了看,椭圆形的叶子小小的,十分可爱。景物的静态形状、大小、色彩秋天,银杏叶黄了,一阵秋风掠过,成百上千的银杏叶便如一只只黄蝴蝶,纷纷离开了妈妈的怀抱,随着秋风尽情地翩翩起舞。景物的动态:景物瞬间在形态、色彩、声音、速度等方面的变化
所谓动静结合,就是指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由此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产生强烈的表达效果。
动态描写静态描写修辞手法动静结合动静结合写景月光透过斑驳的树隙丝丝缕缕地洒下来,在地面辅了一层碎银。每一片绿叶都似乎静静地浸在牛乳里。墙角的花披上了轻纱,似红霞摇着修长的花枝,散发出醉人的花香。清风阵阵,给人们带来一丝凉意。每当这时,树叶就发出“沙沙沙”的声响,像在窃窃私语,又像在编织着夏日的梦,草丛里各种不知名的虫儿“蛐蛐”,“唧唧”,“铃铃”地唱着歌,此起彼伏,组成一支和谐的乐曲。我想,这是它们在开音乐会吧!
动静结合写人物描写人物时,既要写出人物静态时的身材、衣着、外貌,又要写出人物动态时的神情、姿态和动作,做到静态特点和动态特点的统一。
老水牛爷爷的影子又出现在我面前了:古铜色的脸上镶着一双亮闪闪的眼睛,尖尖的下巴上飘着花白的络腮胡须,他高高的个子,宽宽的肩膀,说起话来声音像洪钟一样的响亮,走起路来地皮都踏得忽闪忽闪的,一只黄毛狗老跟在他的后面,寸步不离。短文通过动静结合的方法对老水牛爷爷进行描写,我们好像看到了一位身体健壮、做事麻利、性格爽直、很有力气的老人的形象。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尚不太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透过父亲一连串的动作,看到“父亲”的体态:如“走”是“蹒跚”的,“探”是“慢慢”的,“微倾”的身子是“肥胖”的等等。通过这些体态,把肥胖衰竭,老态龙钟,爱子心切的慈父形象凸显出来,使“我”对父亲的深挚感情充分表达出来。
动静结合写场面所谓场面描写,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它往往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场面描写要注意写出应有的气氛,展示一幕幕生动而充满感染力的画面,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围观没有多久,又见几个兵,在那边走动;衣服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远地里也看得清楚,走过面前的,并且看出号衣上暗红的镶边。——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进;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鲁迅《药》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别是:
①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文章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②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作者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看下面几句诗,都属于哪种抒情方式?1、“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2、“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3.“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于谦《石灰吟》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杜诗通过描写恋花飞舞的蝴蝶,自由歌唱的娇莺抒发了对大好春光的喜爱之情;郑思肖是宋末诗人,有浓厚的民族意识,郑诗前两句写菊花远离百花丛,独自开放,表示自己不与元朝合作。后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虚实结合实中有虚,虚实相生,遐想无限
1、实写:2、虚写: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1、幻想: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2、想象:设想的未来之境3、回忆:已逝之景之境4、联想:由此及彼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虚实相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