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交际《名字里的故事》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Word版(统编版).docx
口语交际《名字里的故事》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Word版(统编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口语交际《名字里的故事》
2.教学年级和班级: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语文
3.授课时间:第X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倾听、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提升口语交际素养。
2.激发学生对名字文化的好奇心,增强文化自信。
3.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创意表达,提高文学素养。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他们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词汇量有限,句式结构较为简单。在口语交际方面,学生能够进行基本的对话交流,但往往缺乏条理性和连贯性。此外,学生对名字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其中蕴含的深层次文化内涵认识不足。
在知识层面上,学生对名字的认识大多停留在表面的字面意思,对于名字背后的故事、寓意以及文化背景了解有限。在能力方面,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尤其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讲述故事时,往往缺乏自信和创意。在素质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存在害羞、不敢开口表达的情况,需要教师给予鼓励和引导。
这些学情特点对课程学习产生以下影响: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口语交际。其次,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支持。最后,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交流环境中提升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对名字文化的理解。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名字里的故事》课文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名字图片,以及相关的视频资料,用于拓展学生对名字文化的认识。
3.教学工具:准备故事卡片、名字贴纸等,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和创作活动。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展示一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名字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名字的特点。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名字背后的故事吗?”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名字故事,教师简要总结,引出课题《名字里的故事》。
2.讲授新知(20分钟)
-教师讲述一个有趣的姓名故事,如《孔子与颜回》。
-分析故事中名字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名字与个人命运、文化传承的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了解的名字故事,教师巡视指导。
-邀请学生上台讲述故事,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介绍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名字,如“文”、“武”、“慧”等,让学生举例说明这些名字的寓意。
3.巩固练习(10分钟)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名字,发挥想象,创作一个与名字相关的故事。
-教师挑选几个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全班同学进行评价。
-学生尝试用自己的名字创作一个故事,教师给予指导。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名字故事,总结名字的文化内涵。
-强调名字的重要性,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名字进行交流。
5.作业布置(5分钟)
-学生回家后,收集自己或家人的名字,了解名字的由来和寓意。
-下一节课,学生分享自己的名字故事,并尝试创作一个与名字相关的短篇故事。
知识点梳理
1.名字的含义与起源
-名字的定义:名字是人们用来标识身份的符号,通常由文字组成。
-名字的起源:名字的起源多种多样,包括家族传承、文化寓意、个人喜好等。
2.名字的文化内涵
-文化寓意: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名字往往蕴含着特定的寓意和期望。
-名字与个人命运:在某些文化中,人们相信名字与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
3.名字的构成要素
-单字名:由一个字组成的名字,简洁明了。
-双字名:由两个字组成的名字,具有较好的韵律和寓意。
-多字名:由三个或更多字组成的名字,通常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4.名字的演变与发展
-历史演变:从古至今,名字的构成和书写方式都发生了变化。
-当代趋势:现代名字趋向于简洁、易记,同时兼顾文化内涵。
5.名字的命名原则
-个性化:名字应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体现个人特色。
-简洁易记:名字应简洁明了,便于记忆和传播。
-文化内涵:名字应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体现家族或个人价值观。
6.名字的故事与传说
-名字背后的故事:许多名字都伴随着有趣的故事和传说。
-名字的文化传承:名字的故事和传说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文化。
7.名字的交流与运用
-名字的称呼: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名字来称呼他人,体现尊重和亲切。
-名字的书写与规范:在书写名字时,应注意字形的规范和美观。
8.名字的创意与设计
-名字的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