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词比较鉴赏题之形象篇》教学设计.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高考古诗词比较鉴赏题之形象篇》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古诗词比较鉴赏题因其承载信息容量大、综合检测性强、能更准确地考查学生鉴赏诗能力的特点,越来越为高考试卷所采用。分析考点测试形式,有针对性地加强鉴赏训练,有助于学生提高解答这种题型的能力考点测试形式
教学流程:鉴赏高考样题、寻找方法、强化训练。
教学过程:
一、导语进入: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诗歌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诗歌使我们的生活充满诗意。诗人正是借助语言、形象、表达技巧来创作诗歌的。故考试说明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而比较鉴赏题作为一种命题形式成为诗赏析的一个重要方面试题所选择的诗,或者是题材相同思想、情感相近的,或者是题材不同思想、情感相异的,可以是题材相同而思想情感不同的,也可以题材不同而思想情感相近的。考测的内容主要是:全诗或词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异同,意象的抒情或象征意义的异同,意境氛围及作用的异同,表现手法或角度的异同,字词或修辞手法及作用的异同等等。
三、鉴赏高考样题:
例一年浙江高考诗歌鉴赏题,要求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这两首诗均以荷与西风为主要意象,运用拟人手法刻画“荷”的形象,但是抒发的感情不一样。杜诗的“落日”“轻”“恨”“背”等属于冷色调词,杨诗的“热”“藏”“碧”等属于暖色调词。杜诗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杨诗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例阅读下面两首诗,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点,并分析诗人通过塑造的采莲少女形象,各表达出什么样的感情。?????????????? 采莲曲 王昌龄?????????????????????? 采莲曲 白居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注: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飐风:在水中摇摆。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这里要求赏析两首诗中的人物形象,并体会作者的感情。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王诗中少女美丽、欢乐,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两首诗都传达出作者的欢悦、惊喜之情命题形式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解题指津诗中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因此,形象应是熔铸诗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答题步骤是: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是什么形象;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首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解析:解答本小题要借助意象,深人其竟,体味情感。要注意问点“氛围”“心绪”。“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诗人孤寂惆怅的心情。
四、强化训练:
⑴、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两首诗都是写柳树,而且在描写柳树时都运用修辞,生动形象,请简要分析。
⑵、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梅花 王安石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