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比较类鉴赏.ppt
Thanks#2023长兴金陵高级中学江志英高考比较类题型考什么?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高考说明》怎么考?对古诗中某一字词的比较鉴赏古诗中某一诗句的比较鉴赏对原诗和改诗的比较鉴赏对不同诗人同一题材的诗句的比较鉴赏对同一诗人同一题材的两首诗的比较鉴赏对不同诗人同一题材的两首诗的比较鉴赏添加标题近年来考到古诗词鉴赏之比较类题型的有:添加标题05年:4套(上海卷、浙江卷、湖南卷、辽宁卷)添加标题06年:3套(重庆卷、湖南卷、湖北卷)添加标题07年:5套(重庆卷、湖北卷、江西卷、浙江卷、辽宁卷)添加标题08年:2套(湖南卷、广东卷)添加标题09年:1套(湖南卷)添加标题10年:1套(天津卷)添加标题11年:1套(湖北卷)添加标题面对比较类的古诗词:添加标题你的解读思路是怎样的?添加标题你觉得答题时要注意些什么?(内容)有同有异1(解读)由同及异2(答题)求同存异3(05浙江)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齐安郡中偶题(杜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求同)(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求同)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求异)(05浙江)【参考答案】傍晚西风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拟人,前者荷的主要情感是“恨”字,表达出对未能看到落日下轻烟柳影的美景的遗憾;后者荷的情感体现在“愁”字上,表现出炎炎夏日,西风也吹不走的炎热。示例一:拟人,第一首,一时回首背西风,借荷表达了对时光一去不复返的惋惜;第二首,低面深藏碧伞中,借荷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恶,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没有读懂示例二:2读题目3读作者?1怎么读懂一首诗?6读弦外之音5读关键词句??(诗眼、最后两句)4读意象?、意境???????(11年湖北)登城??????????????????????望湖楼晚景
?????????刘敞??????????????????????????????苏轼
雨映寒空半有无,?????????????横风吹雨入楼斜,
重楼闲上倚城隅。?????????????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雨过潮平江海碧,
一片江南水墨图。?????????????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
(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
(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以下两位同学的答案存在哪些问题??示例一通过写相对静止的山色高树,描绘了一幅动静结合的江南水墨画,承上启下。承接上文中疾风骤雨的画面,用风雨过后的平静,更衬托疾风骤雨。示例二第一首诗中第三句承接前两句,与图中意境相衬托。第二首诗中的第三句写的是风雨过后的平静,与疾风骤雨之景形成对比。答案不完整2.没有结合文本参考答案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3)示例一1.刘诗写的是柔美的江南雨景,通过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来构成江南水墨图的特点,体现江南烟雨的美。2.苏诗写的是疾风骤雨,通过观赏豪迈的景观,表现作者的大气之感以及豪迈之情。示例二1.刘诗语言清新淡雅,字里行间透露着江南水乡的细腻柔和,连雨也显得缠绵清新,是一幅优美的江南水墨图。2.苏诗写的是疾风骤雨,气势豪迈,将风雨写得十分壮观,如“电光时掣紫金蛇”,将雷电比作金蛇。以上两位同学的答案存在哪些问题??1主要问题:审题不仔细,没有结合诗句分析。缺乏必要的古诗词鉴赏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