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一教学设计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人教版).doc
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一般校〕
一、学习目标分析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课程标准》
《模块学习要求》
补充说明
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了解常见物质及变化的分类方法。
认同分类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
物质分类要注意初、高中的衔接,并在后续学习中逐步完善。
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知道胶体是一种分散系,能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胶体。
知道胶体的丁达尔现象;了解胶体的重要应用。能运用胶体特性解释简单的实验现象和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胶体的概念只要求了解其不同于溶液的特性,而对胶体的渗析、凝聚、布朗运动和电泳现象等不作要求。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了解常见物质及变化的分类方法,初步体验物质分类的应用。
〔2〕知道胶体是一种分散系,能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胶体。知道胶体的丁达尔现象;了解胶体的重要应用。能运用胶体特性解释简单的实验现象和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研究物质间反响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分类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
二、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的分析与确定
本节教学内容是在本章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其目的是使学生认识“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这种科学方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性,因此重点是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了解常见化学物质及变化的分类方法,初步体验物质分类的应用。以初中知识为出发点,通过对常见物质组成、性质及变化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初步建立用分类的观点来学习和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变化。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教学重点为:了解常见化学物质及变化的分类方法。
〔二〕教学难点的分析与确定
胶体知识与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有所不同,它研究的不是某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而是物质的聚集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性质,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是学生通过分类思想来研究物质、观察物质新的切入点。对于教材提出的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得出的9种分散系,学生利用初中常用的感性认识来分类已经不能到达目的,因而上升到了根据分散质粒子大小这样的理性认识来进行分类,所以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了解胶体的概念的根底上,进而认识生活中常见的胶体,了解胶体的根本性质,能够运用胶体的性质去解释实验中和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如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也是教学中要把握的重点和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教学难点为:知道胶体是一种分散系,能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胶体及应用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如果说第一章是从化学科学研究手段——化学实验方面展开化学科学的话,那么,本章那么是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学科,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本章的第一节突出了“简单分类法”作为一种科学学习方法在化学科学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间内在联系及其变化的规律。人教版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把分散系和胶体的学习放在了简单分类法的学习之后,使学生不仅能对已学过的物质及变化进行分类,而且还可以运用分类法来研究新的概念——分散系,引入胶体的概念。在知识难度上由低到高,利于学生的学习。对于胶体的认识,教材通过“科学探究”重点介绍了丁达尔效应,将胶体的其他性质放入“科学视野”。整个学习过程,从到未知,从感性到理性,从方法到实践,符合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接受,同时也为本章后续内容——离子反响、氧化复原反响奠定了根底。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总体关系上来看,前半局部属于分类法学习,后半局部属于分类法应用。重点、难点比例适当,主干线索明确。在学习简单分类法时,复习了学生对初中常见物质性质及其变化的知识,在此根底上,通过交叉分类的训练,使学生认识到同一对象,标准不同,所属类别也会不同,但是相互之间并不矛盾。在学习分散系时,既有对微观结构的研究,也有对宏观性质的研究,使学生对分散系和胶体这两个新概念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思维。对非重点知识和拓展性内容,采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总之,简单分类法的学习既表达了物质世界必然存在内在联系,又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而分散系和胶体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既有亲近感又可以开阔眼界。
在知识的深广度把握上,教师一定要注意与旧教材的区别,正确把握学习目标,严格按照必修1模块的标准进行教学。习惯于原大纲教材的教师要注意弄清课程标准在学习目标和内容标准上的变化,要注意删改繁、难、偏、旧的学习内容,在教学内容和课时本已出现冲突的情况下,不能在教学要求上只做加法,不做减法,不适当地引申和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