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3–2014学年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学案1分类方法及其应用.ppt

发布:2017-05-03约1.98千字共2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学案1 分类方法及其应用;学案3 物质的量浓度;1.物质的量浓度是指 , 单位为 ,符号为 。 2.容量瓶的有关知识 (1)专用仪器:准确配制 溶液的专用仪器,可记录到小数点后两位。 (2)结构特点: ①瓶颈细长,只有一个刻度。 ②标注着两个数据: 和 。 (3)容量瓶使用的第一步是 ,如何操作? 。;学点1 物质的量浓度;1.定义: 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叫做B的物质的量浓度。 ①物质的量浓度的单位由溶质的物质的量单位和溶液的体积单位来决定。溶质的物质的量取mol为单位,溶液的体积取L为单位,故物质的量浓度的单位为mol·L-1。 ②浓度单位中的每升,指的是溶液体积,而非溶剂体积。 ③用物质的量浓度c(mol·L-1)来表示的溶液通常称作物质的量浓度溶液。 ④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可按公式:cB=nB/V,式中cB表示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nB表示溶液中溶质B的物质的量,V表示溶液体积,B表示溶液中任一溶质或表示某一离子。如1 L食盐水中含有0.5 mol NaCl,则该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0.5 mol·L-1。;⑤由于溶液是均一的,从该溶液中取出任意体积的溶液,其浓度与原来溶液浓度相同,但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则因体积不同而不同。 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c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A%及溶液密度ρ(g·mL-1)之间的关系:c=1000×ρ×A%/M或A%=cM/1000ρ。 2.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计算有两个关键: (1)溶质的计算 ①同一种溶质中各组成微粒间的关系;C;1.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 g·mL-1的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学点2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贴上标签;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误差分析 根据c=n/V=m/(VM)判断 (1)若称量固体溶质时,但所用砝码生锈,使m偏大,结果偏大。 (2)若没有洗涤烧杯内壁,使n偏小,结果偏小。 (3)若容量瓶中有少量蒸馏水或定容后反复摇匀,发现液面低于刻度,则对结果无影响。 (4)俯视、仰视对结果的影响: ①仰视刻度线:由于操作时以刻度线为基准加水,故加水量多,导致溶液体积偏大,故c偏小。 ②俯视刻度线:加水量少,导致溶液体积偏小,故c偏大。;【例2】某实验需用4 mol·L-1 NaOH溶液480 mL。 配制方法如下: (1)配制该溶液应选用 mL容量瓶,原因是 。 (2)用托盘天平准确称量 g固体NaOH。;解析:n(NaOH)=0.5 L×4 mol·L-1=2 mol,m(NaOH)=40 g·mol-1×2 mol=80 g。;②→①→③→⑤→⑥→④→⑧→⑦;①将量取的浓硫酸倒入烧杯中 ②在烧杯中倒入约100 mL蒸馏水 ③将稀释后的硫酸溶液冷却后沿玻璃棒移入容量瓶中 ④向容量瓶中加蒸馏水到液面离瓶颈刻度线 1~2 cm ⑤用少量蒸馏水洗涤烧杯2~3次 ⑥将洗涤后的溶液也注入容量瓶中 ⑦盖好瓶塞,反复上下颠倒,摇匀 ⑧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液面与瓶颈刻度线相切;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这种方法在 、 、 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当分类的标准确定之后, 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类事物的了解我们有可能做到 。;学点 物质的分类;答案:;1.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的区别及举例 (1)树状分类法(以化合物的分类为例) ;(2)交叉分类法;2.物质的组成;4.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之间的相互关系;【例】请按下列线条提示,画出Fe、Cu、S、H2、HCl、NaOH、H2SO4、Ba(OH)2、NaHCO3、K2O、CuO、NaCl的树状分类图:;1.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碱性氧化物,但与酸反应又能够生成盐和水的是 ( ) A.Na2O B.Al2O3 C.Na D.CuO;2.对下列物质分类全部正确的是 ( ) ①小苏打 ②食盐水 ③石灰水 ④NaOH ⑤液态氧 ⑥KClO3 A.碱—①④ B.纯净物—③④⑤ C.盐—①⑥ D.混合物—②⑤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