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 动态平衡 教学设计.doc.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动态平衡》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大纲要求:动态平衡:Ⅱ级,为较高要求层次。
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动态平衡问题是在共点力平衡的基处上,对受力分析更高的要求,考查学生的灵活应用的能力。
3.教学重点与难点:对物体处于动态平衡的受力分析是本节的教学重点;根据目标,如何选择处理动态平衡的问题方法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识别动态平衡与平衡状态
(2)通过计算、画图进一步掌握平衡状态时的受力,会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完成受力分析
(3)能判断角度变化带来三角函数的变化趋势,画图中能根绝“不变”确定“变化”趋势。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过程体会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分析论证、验证等科学探究要素。
(2)通过处理动态平衡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物体的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受力分析,让学生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2)通过实验学会与他人主动交流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共点力平衡的概念,并会分析平衡状态下物体的受力分析。
2.已经知道了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
3.学生掌握了利用合成法和分解法(包括效果分解和正交分解)处理物体平衡问题。
四、设计思想
学习目标的确定,让学生可以通过它,一方面是让学生在整节课中有个学习的方向与思路,另一方面是课后评价自己这节课的要求是否达到。
五、教学过程流程
六、教学过程
1、平衡状态: 物体处于 或 状态,即a=0.
动态平衡: 物体在缓慢运动时所处的一种近似平衡状态。
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或Fx=0、Fy=0
平衡条件的推论
探究互动
甲 乙
如图甲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在三根细绳的悬吊下处于静止状态,求细绳OA、OB受到的拉力。
这种情况的受力情况的计算学生会。如何更会?建议将学生画的图呈现在投影仪下,我们会发现,结果虽然一样,但是得出的过程并不一样,有的是用合成,有的用分解,合成与分解的可能性很多。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热身”,看到这么多方法学生会兴奋,也会问为什么?答案简单:都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授之以渔。
如图甲所示,现用手持OA绳的A端,使A缓慢向左移动,且始终保持结点O的位置不动,分析OA、OB两绳拉力如何变化。
因为有上一题的计算结果,学生很容易就得出变化的趋势,这就是所谓解析法。但我们老师应该提醒学生,上面公式的应用条件是什么?我们再来分析,什么没有变?平行四边形怎样了呢?力又怎样了呢?引导的过程就是画图的逻辑顺序,或者说是解题方法。问:还有没有方法看出拉力的变化?因为学生开始就画了图,其实再多画几幅图就看出来了。这种处理,是一种语言,会让学生感觉上掌握两种处理工具,在比较中得意一下,本质只是数学的两种表述:代数法、几何法而已。所以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这个地方的处理方式是装着不知道,抛给学生,依赖学生的反馈,让学生推着教师前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做的是让学生动起手来,思考起来,呈现上互相争论起来,教师小结,但其中也需要忌惮活动流于形式,没有实质的学到,完成学习目标。所以这样一种方式更需要教师心理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对内容涉及的具体形象的案例有储备,对学科知识有较深厚的功底。
如图乙所示,用手持OB绳的B端,使B缓慢向上移动,且始终保持结点O的位置不动,分析OA、OB两绳拉力如何变化。
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以试题为载体)目的是受力分析及其应用,更进一步熟练三角函数、平行四边形等数学在物理中的应用。在做题的过程中感悟,“万变不离其宗”的方法,如依靠不变定变化,依靠合力为〇定平行四边形。
【例1】如图所示,小球被轻质细绳系着,斜吊着放在光滑斜面上,小球质量为m,斜面倾角为θ,向左缓慢推动斜面,直到细线与斜面平行,在这个过程中,绳上张力、斜面对小球的支持力的变化情况?
【例2】如图半圆柱体P放在粗糙的水平面上,有一挡板MN,延长线总是过半圆柱体的轴心O,但挡板与半圆柱不接触,在P和MN之间放有一个光滑均匀的小圆柱体Q,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如图是这个装置的截面图,若用外力使MN绕O点缓慢地顺时针转动,在MN到达水平位置前,发现P始终保持静止,在此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MN对Q的弹力逐渐增大
B.P、Q间的弹力先减小后增大
C.地面对P的弹力逐渐增大
D.Q所受的合力逐渐增大
方法 步骤 解析法 图解法 分析动态平衡的方法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