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专家共识2025 .pdf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专家共识2025
随着对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disease,CVD)的深入研究医疗
技术的进步,近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诊疗水平显著提高。然而,
当前CVD仍是全球首位死因,其中约50%归因于缺血性心脏病。中国作
为人口大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代谢危险因素持续流行的双重压力。国
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
2.67亿,占总人口的18.9%;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亿以上,占总人
口的14.2%。《〈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概要》发布中国成人
高血压现患人数约2.45亿,糖尿病患病人数约1.298亿,CVD现患人
数3.3亿,其中冠心病1139万。由于有CVD危险因素的人群巨大,人
口老龄化加速,我国CVD发病率死亡率仍在升高,疾病负担下降的拐
点尚未出现,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死亡
率总体仍呈显著上升态势,特别是近年农村AMI死亡率有快速升高趋势,
值得高度关注。
2018年,中国医师协会胸痛专业委员会及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心血管急救
分会制定了《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溶栓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旨
在帮助院前医疗急救人员快速甄别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ST-segmentelevationmyocardialinfarction,STEMI)、快速实施
再灌注策略、评估溶栓效果、初步处理溶栓并发症等。该共识的制定极大
地推动指导了我国STEMI患者的院前溶栓策略。近年来,国内外关于
STEMI的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溶栓后介入策略、新冠疫情形势
下再灌注策略选择等涌现了众多研究进展循证证据,由江苏省医学会心
血管病学分会、江苏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江苏省医师协会心
脏重症专业委员会及江苏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基础与药物学组共同
组织专家充分总结了近年STEMI溶栓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结合我国实
际情况,组织编订了STEMI溶栓治疗的专家共识,以期进一步优化STEMI
救治流程治疗策略、提高STEMI患者救治成功率、改善患者长期预后。
1STEMI早期快速诊断根据第四版“全球心肌梗死定义”标准,心肌梗死
是指急性心肌损伤[血清肌钙蛋白增高(或)回落,且至少1次高于正
常参考值上限的99百分位],同时有急性心肌缺血的证据,包括:(1)急
性心肌缺血症状;(2)新的缺血性心电图改变;(3)病理性Q波的形成;
(4)影像学检查显示新出现的心肌坏死或符合缺血病因的局部室壁运动
异常;(5)冠状动脉造影或腔内影像学检查证实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
STEMI的早期快速诊断通常是基于持续性心肌缺血症状快速心电图检
查。心肌缺血最主要症状为胸痛(如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样疼痛)、放射
痛(如向肩背、左上肢、颈部及下颌放射)。资料显示大于86%的AMI
患者会出现胸痛症状。其他非特异性症状包括呼吸困难、黑H蒙、晕厥、出
汗、恶心、呕吐、上腹不适、纳差、乏力、神志改变等。在女性及合并高
龄、糖尿病的人群中,以呼吸困难为AMI主诉的比例略高于其他人群,应
注意鉴别。疑诊STEMI的患者必须在首次医疗接触(firstmedical
contact,FMC)时尽快完善12导联心电图(有条件应完善18导联心电
图)检查,以实现STEMI的早期诊断处理。典型的STEMI心电图诊
断标准为至少2个相邻导联新出现ST段抬高(抬高幅度满足以下任意一
条):(1)相邻胸导联(非V2~V3导联)或肢体导联ST段抬高21mm;
(2)V2~V3导联ST段抬高2.5mm(<4。岁,男性)或2mm(
40岁,男性)或1.5mm(女性)。病理性Q波或R波振幅减低非必需。
部分特殊类型STEMI患者的心电图判读可能存在一定困难,具体见表1。
当FMC团队解读心电图有困难时应及时传输心电图至心电图专家或有经
验的心血管专科医师以尽早确定诊断。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STEMI早期并无典型ST段单相曲线型抬高及Q波
形成,仅见T波增宽增高等超急性期心肌损伤改变对应导联的镜像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