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 第三章 导数应用 3.2 导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说课稿2 北师大版选修2-2[001].docx
高中数学第三章导数应用3.2导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说课稿2北师大版选修2-2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意图
本节课以“导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为主题,旨在帮助学生将导数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联系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让学生在理解导数概念的基础上,掌握运用导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1.数学抽象:通过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现实世界的能力。
2.逻辑推理:引导学生运用导数概念进行推理,形成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过程。
3.数学建模:通过导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数学模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4.数据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中数据变化趋势,运用导数进行定量分析的能力。
5.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尝试不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导数在求解实际问题时应用模型的选择。
2.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
难点:
1.导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
2.解析实际问题中的变量关系,建立正确的数学模型。
解决办法:
1.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导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强调模型选择的重要性。
2.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掌握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提取信息,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
3.针对难点,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练习题,帮助学生逐步突破难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拥有北师大版选修2-2《数学》教材,以便查阅相关章节内容。
2.辅助材料:准备与导数应用相关的图片、图表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直观展示实际问题。
3.教学工具:准备计算器、白板或投影仪等教学工具,方便展示解题过程。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以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解决问题;确保实验操作台等设备齐全,方便进行实践操作。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如物体运动、物体变化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数学原理。
-回顾旧知:回顾函数、极限等基础知识,为导数的引入做好铺垫。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导数的概念、定义、性质和运算法则,结合实例说明导数在描述函数变化趋势中的作用。
-举例说明:通过具体例子,如物体运动的速度、加速度等,帮助学生理解导数的实际应用。
-互动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导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求极值、最值等。
3.巩固练习(约30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加深对导数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教师指导:针对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4.课堂总结(约10分钟)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导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导数的其他应用,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包括课本中的练习题和拓展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并提交给教师批改。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导入(约5分钟)
-展示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如物体运动、物体变化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数学原理。
-回顾函数、极限等基础知识,为导数的引入做好铺垫。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导数的概念、定义、性质和运算法则,结合实例说明导数在描述函数变化趋势中的作用。
-通过具体例子,如物体运动的速度、加速度等,帮助学生理解导数的实际应用。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导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求极值、最值等。
3.巩固练习(约30分钟)
-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加深对导数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针对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4.课堂总结(约10分钟)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导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导数的其他应用,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包括课本中的练习题和拓展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并提交给教师批改。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导数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介绍导数在经济学中的角色,如边际分析、弹性分析等,通过经济模型展示导数如何帮助分析市场需求、成本函数等。
-导数在物理学中的应用:探讨导数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如速度、加速度的计算,以及如何通过导数分析物体的运动轨迹。
-导数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展示导数在生物学中的运用,例如种群增长模型、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