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说课稿-2023-2024学年科学六年级下册教科版[001].docx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说课稿-2023-2024学年科学六年级下册教科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
教材章节: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地球的运动》
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包括古代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以及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争论等内容。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人类对地球运动认识的演变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历史意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思维:培养学生运用观察、推理和比较等方法,理解地球运动规律,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2.科学探究: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探索地球运动的历史演变,提升科学实践能力。
3.科学态度与责任: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的发展是不断积累和修正的过程,培养尊重科学、勇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4.人与自然:使学生认识到地球运动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地球运动的历史演变过程:重点理解古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解决方法:通过历史资料展示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逐步构建对地球运动历史演变过程的认知。
难点:
1.地心说与日心说的理解与比较:难点在于学生需要理解两种理论的科学依据和争议点。
解决方法:采用对比分析法和小组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两种理论的差异和科学发展的历程。
2.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难点是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运动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
解决方法:结合实例,如昼夜更替、季节变化等,引导学生体会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拥有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以便跟随教学内容进行学习。
2.辅助材料:准备地球形状演变图、地球自转和公转动画、古代地图等图片和图表,以及相关历史视频资料,以丰富教学内容。
3.实验器材:准备地球仪、指南针等,供学生进行直观的地球运动实验操作。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域,以便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室一隅布置实验操作台,便于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观察。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以“如果地球停止转动,会发生什么?”的问题开始,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的重要性。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地球的基本特征,如地球的形状、大小、自转等,为后续内容打下基础。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人类对地球运动的认识历史,从古代对地球形状的猜测到地心说和日心说的提出。
-举例说明:通过展示古代地图、地球仪等实物,以及相关的历史图片,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地球运动的历史演变。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讨论古代人类如何观察和解释地球运动的现象,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
3.新课呈现(续)(约20分钟)
-讲解新知: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解释它们对地球产生的现象,如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
-举例说明: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日出日落、季节变化等,让学生感受地球运动带来的影响。
-互动探究:分组讨论地球自转和公转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航海、农业等,让学生思考地球运动的重要性。
4.新课呈现(续)(约20分钟)
-讲解新知:分析地心说和日心说的科学依据,比较两种理论在解释地球运动现象上的差异。
-举例说明: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理解科学理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模拟科学家进行辩论,支持地心说或日心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5.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对地球运动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教师指导:巡视课堂,及时解答学生疑问,帮助学生解决练习中的困难。
6.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地球运动现象,培养科学素养。
7.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地球运动的其他相关知识点,如地球倾斜角度对气候的影响等。
-鼓励学生撰写小论文,分享自己对地球运动的见解。
8.教学反思(约5分钟)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地球运动的相关书籍:《地球的故事》、《地球的奥秘》等,这些书籍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大小、自转和公转等知识,适合学生课外阅读。
-地球科学网站:国家地理、科普中国等官方网站,提供丰富的地球科学教育资源,包括地球运动的相关视频、文章和图片。
2.拓展建议:
-地球仪制作:引导学生利用废弃的塑料瓶、纸盒等材料制作简易地球仪,通过动手实践加深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