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课件(共19张PPT).pptx

发布:2025-03-29约1.9千字共1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十九届江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

优秀教学资源展示活动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

目录

第1个:封面(标题)

第2个:章节、内容、作者信息等

第3个:文学常识“讽刺文学”

第4至6个:西方、传统文学

第7至10个:体会批判精神

第11至12个:探究讽刺笔法

第13至16个:深入思考理解

第17个:方法指导

第18个:阅读推荐

第19个:感谢观看

讽刺文学,指用夸张手法和嘲讽态度创作的文学作品,有着悠久的历史。这类作品中的人物及事件,往往是作者否定、批评的对象,而否定的方式是通过揭露对象的可恶、

可鄙、可笑来体现的。而对值得同情的人物身上的缺点,其讽刺往往包含善意的批评。几千年来,讽刺作家们以笔为武器

,无情地揭露虚伪,鞭挞丑恶,在笑声中批判社会现实,创造了许多经典作品。

讽刺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西方文学里的讽刺,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寓言和喜剧。古希腊喜剧起源于祭祀酒神的狂欢歌舞和民间滑稽戏,

中国文学传统里的讽刺,则导源于《诗经》的“美刺”和史传的“惩劝”,既有入木三分的揭露,也有“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

”(《左传·成公十四年》)的讽喻。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讽刺作品中,作家塑造人物,叙述故事,锋芒所向并非个别的人,而是以之为典型,针砭时弊,揭露某种社会现象背后的荒谬本质,从而间接地表达对理想的向往。

如《儒林外史》中刻画了许多受科举制度播弄而失魂落魄的人物形象,用意所在,是展现这种制度对人心灵的毒害,揭露科举制度本身的不合理。

“知县祭,本学祭,余大先生祭,阖县乡绅祭,通学朋友祭,两家亲戚祭,两家本族祭,祭了一天,在明伦堂摆席……”这正是对“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鲁迅语)的封建礼教的愤怒抨击。

又如书中第四十八回写王家三姑娘绝食“

殉夫”,全县读书人都以为“这样好女儿,为伦纪生色”,于是

讽刺批判不止于此,某些作品在讽刺丑恶的同时,也会塑造一些象征正面理想的人物,例如《儒林外史》中的王冕、杜少卿、虞育德、庄征君等。这些正面人物的

嘉言懿行,恰与反面人物的丑恶举止形成强烈对比,更增强了作品的批判力量。

讽刺作品的笔法是多种多样的。在看似子虚乌有的情节和夸张变形的描写中曲折地揭示现实矛盾,这是讽刺作品常见的一种手法。例如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

列佛游记》,写的是主人公在“大人国”“小人国”乃至“慧驷国”看似荒诞不经的漫游,讽刺的却是人间真实的世相。

另一种常见的手法,则是抓住平常生活中传神的细节,以冷峻的白描直书其事。例如“范进中举”一回,写胡屠户一巴掌治好了范进的疯病,众人一同回家,“屠户见女婿

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联系现实深入理解:讽刺作品包含着深刻的批判精神,具有强烈的爱憎情感,阅读时,要努力联系现实,深入思考。

这一细节,作者写来不动声色,却活画出科举制度下一人飞黄腾达之后乡人亲友诚惶诚恐、毕恭毕敬、逢迎唯恐不及的画面。

卧闲草堂本评《儒林外史》有言:“读竞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

当代也有人评论说:“《儒林外史》所讥讽的那个儒家精英世界早已不存在

《儒林外史》写于二百多年前的清代乾隆年间,为何至今仍然令读者觉得“和我们的世界更接近”?答案或许便蕴含在与现实的联系之中。

了,可是像小说里的人物那样说话作文、行身处世者,还大有人在,只是他们本人未必知道罢了。所以读起《儒林外史》来,多有会心处,觉得它‘和我们的世界更接近’。”

讽刺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西方文学里的讽刺,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寓言和喜剧。中国文学传统里的讽刺,则导源于《诗经》的“美刺”和史传的“惩劝”,既有入木三分的揭露,也有“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左传•成公十四年》)的讽喻。

当然,像《儒林外史》这样的古典作品,以及其他许多讽刺名著,毕竟年代久远,其中描写的一些具体制度和风物,今日读来或许会感到隔阂,阅读时需要适当参阅资料,参考

前面的阅读方法指导,以更好地理解作者讽刺的笔法,把握作品主旨。

一、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

二、略读与精读相结合。

三、做读书笔记。

四、利用工具书和有关参考资料。

1.概括大意

2.划出关键字词

3.入情入景

4.品味语言(批注/摘抄等)

5.写读书心得

乔纳森·斯威夫特

《格列佛游记》

《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