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亚病毒(Subvirus).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六章 亚病毒(Subvirus)
亚病毒(Subvirus)又称亚病毒因子(Subviiral agents),以往习惯上将亚病毒分为类病毒(viroid)、拟病毒(Virusoid)及朊病毒(Virino),在1995年的病毒分类与命名第六次报告中则分为类病毒、卫星因子(Satellites)和朊病毒三类。
经典的病毒均是由一种类型的核酸(RNA或DNA)与至少一种结构蛋白组成有一定形态的病毒子,为真病毒(euvirus)。亚病毒则是比真病毒更为简单的致病因子,是一小分子量的RNA或DNA或一种蛋白质,为迄今发现的最小生命单位。如果现阶段病毒的概念包括真病毒和亚病毒,那么病毒的定义要比原有的更为概括。病毒是一种具有生命特征的遗传单位。
对于亚病毒的分类,最新的国际病毒分类系统,对朊病毒和卫星因子未做科、属的划分,而将类病毒分为2个科、7个属,即鳄梨白斑类病毒科包括鳄梨白斑类病毒属和桃潜隐花叶类病毒属,马铃薯纺缍形块茎类病毒科包含马铃薯纺缍形块茎类病毒属、酒花矮化类病毒属、锦紫苏类病毒属、椰子死亡类病毒属和苹果北美果疤类病毒属。
第一节 类病毒(Viroid)
1971年Diener发现了马铃薯纺缍形块茎病的病原,不同于传统的病毒:(1)该病原在机体内是一种未核衣壳化的RNA;(2)在受染的组织中未发现病毒样的颗粒;(3)感染性RNA的分子量很小;(4)感染性RNA可在敏感细胞内自我复制,不需要辅助病毒;(5)感染性RNA只由一种分子所组成。因而,该作者称其为类病毒(Viroid)。
一、类病毒的特性
类病毒是使植物发病的感染因子。系单股共价闭合的环状RNA分子,没有蛋白质,分子质量为120KD,为小RNA病毒的感染性RNA的1/10或还要小,感染性极高,10个分子的马铃薯纺缍形块茎类病毒就足以使马铃薯感染。自1971年以来,现已发现有几十种类病毒,且对其中20多种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鉴定,证明类病毒的全长均在246~375 nt(nucleotide)之间。
二、类病毒的结构
1.基因组:类病毒RNA基因组全序列为单链共价闭合的RNA分子。至今已对40多个类病毒毒株进行序列测定,病毒不同组成RNA的碱基数不同,在246~375 nt之间,无mRNA活性。
2.结构域:根据序列和结构的同源性,已知序列的类病毒可分为二类:第一类只有苹果锈果类病毒(ASBV);第二类包括其他所有类病毒,与PSTV(马铃薯纺缍形块茎类病毒)相似。ASBV虽然推测有杆状结构,这点与其它类病毒相似,但是,它的A﹕U (腺嘌呤﹕尿嘧啶)比例很高,序列同源性也较低。PSTV样类病毒任何两个成员间的同源性至少是35%,所有毒株有一中央保守的U形凸出区。
(1)C结构域 在所有类病毒中是最保守的,有95个核苷酸。在TASV(番茄顶矮化类病毒)和CEV-A(柑桔裂皮类病毒-A)之间有99 %的同源性,整个同源性是73 %。C结构域的5'端5~9位核苷酸和3'端7~15位核苷酸处在一个9个核苷酸的反向重复,这一反向重复可以形成一杆状环圈,C结构域可能是复制中间体RNA加工的信号。
图 PSTV样类病毒的5个结构域(T1,P,C,V,T2)模式图
注:箭头所示为反向重序列,可以形成杆状结构
(2)P结构域 除CCCV(椰子死亡类病毒)外,所有的PSTV样类病毒中有一P结构域,包括长约15~17个核苷酸的主要是A的嘌呤区,在相反的链上在寡U 4~7序列。P结构域与症状有关。
(3)V结构域 这一区段易于变异,最相近的毒株之间的同源性小于50 %。
(4)T结构域 在PSTV样类病毒的T结构域中同源性是最有意义的。在T1 结构域有CCUC,在T2 结构域有CCUUC保守序列。这些序列有利于依赖于DNA的RNA多聚酶II的结合,后者可能是类病毒在机体内的复制酶。
3.ASBV的结构:ASBV在结构上不同于PSTV样类病毒,ASBV中A+U为62%,而PSTV样类病毒则为40%~44%;ASBV中A﹕V+G﹕V占65%,而在PSTV样类病毒则为32%~48%。而且,ASBV在整个序列与其它成员的同源性也较低,它没有中央保守的凸出区和9个核苷酸反向重复的侧翼区。在ASBV,RNA的加工是在特殊位点上。
三、类病毒的复制
类病毒RNA本身无mRNA活性,不编码任何蛋白。因此,类病毒复制所必需的酶类必须事先就存在于宿主细胞内,所有的类病毒复制是RNA-RNA直接转录,不涉及DNA。类病毒复制的最终产物是单体环状类病毒(+)RNA分子,也就是成熟的感染性类病毒,然而也伴有小的线状分子,这可能是由于尚未环化或已环化的成熟分子又被核酸酶切割所造成。在类病毒感染的细胞中,采用分子杂交技术可以发现多体的类病毒(+)和(-)RNA,以及含有两者的复合物,这说明至少有一条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