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_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
PAGE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
时空坐标
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消灭的缘由、主要流派及历史意义。
2.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主见及其对早期儒学进展的贡献。
3.把握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法家的代表人物、主见及其影响。
必备学问·自主学习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消灭
1.背景:
社会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政治、经济、教育、学术等领域消灭重大变化
阶级基础
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活跃起来并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文化基础
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消灭了私人讲学,平民百姓开头接受教育
2.代表人物(请正确连线):
3.影响:
(1)各家彼此吸取、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3)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进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儒学的创立:
(1)孔子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
2.儒学的进展:孟子和荀子。
(1)思想主见。
政治思想
民本思想
伦理观
孟子
“仁政”
“民贵君轻”
“性本善”
荀子
“仁义”“王道”,
以德服人
“君舟民水”
“人之性恶”
(2)历史影响。
①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吸取一些其他学派的乐观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②战国后期,儒学进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
①地位:春秋晚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②思想:
世界观
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政治主见
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见
辩证法
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等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2)庄子。
庄子的思想主见有:②③(填写正确序号)
①提出“仁政”思想;②把世间万物看作是相对的;③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④主见以法治国
2.法家:
(1)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2)主见: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3)影响: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进展趋势。
【核心概念】
“百家争鸣”
“百家”意为数量众多的学派;“争鸣”是指各学派代表不同的阶层和政治力气,针对当时的社会大变革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在辩论中相互融合,各家学说都是为了寻求治国平天下之道。
【情境思考】
中国两千多年以前消灭的以儒、墨、道、法为代表的诸家学派“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独具的文化传统。
这反映了“百家争鸣”对后世产生什么影响?(历史解释)
提示: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图解识记】
孔子的思想体系
【易错点拨】
1.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为中心的,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动身点的,是一种维护统治的策略,与现代意义的民本本质是不同的。
2.孟子继承和进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但不是简洁地继承,而是提出了“仁政”思想,将孔子“仁”的学说扩展为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的施政思想。
【核心概念】
老子的“无为而治”
老子的“无为”不是指不作为,而是指统治者不妄为、不胡作非为和不为所欲为,反对严刑峻法和苛政。其最高境地是“无为而无不为”。
【易错点拨】
韩非子的“法治”思想并不等同于今日的“法治”思想。(1)现代“法治”的目的是要实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否定任何特权,法律面前人人公平。(2)韩非子的“法治”是为了让君主利用刑律强化集权,是专制王权的统治手段,对专制统治者有利,法律是用来镇压人民的。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分。
【情境思考】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人重死而不远徙。……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材料体现了老子怎样的思想主见?(史料实证)
提示:集中反映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主见和“小国寡民”的社会抱负。
关键力量·素养探究
主题一“百家争鸣”的消灭
“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影响
1.背景:“百家争鸣”是特定社会环境的产物。
(1)经济根源:生产力进展,井田制崩溃,消灭了多种经济因素并存的局面,为学术文化的富强供应了物质基础。
(2)政治状况: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诸侯割据局面消灭,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各国竞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3)阶级关系: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简单,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思想家层出不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学术下移,“学在官府”进展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思想和言论空前自由。
2.影响:
(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进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进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