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应如何定位..doc

发布:2016-12-31约3.7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27 政治学概论 论文题目: 学生姓名 专 业 层 次 批 次 学 号 学习中心 年 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摘要:市场经济是自主性、平等性、竞争性、开放性和规则性的经济,“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存在决定了政府必须并且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市场经济进行干预。政府职能界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范围之内,将政府职能转化为以建设公共服务型为重点。 关键词:政府 职能定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职能转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政府面临很多新情况和新挑战,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及时改革和调整政府职能,从而在市场化进程中趋利避害,这是当前我国政府面临的课题。我们把市场和政府两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现代市场经济应该是市场调节与政府作用有机结合的经济模式,而高效的政府调控是市场正常运作的必要保障。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市场经济存在“市场失灵”, 消除“市场失灵”政府干预又存在“政府失灵”。 市场经济中对经济的最佳干预应是既要纠正“市场失灵”又要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失灵”从而使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对经济社会总的损害达到最小。 “市场失灵” 人们对市场机制的崇拜可以追溯到18世纪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此后,经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穆勒等人的丰富与发展,该原理不断完善。此后大量的经济学研究却表明自由的市场机制在能够带来高效率的同时也存在着其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即所谓的“市场失灵”。 如果没有一种节制的力量而放任市场自由发展,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失控或市场崩溃,这一结论已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所证实。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和表现是多方面的。首先,市场主体对利益毫无节制的追求必将使他人或社会付出额外代价;次之,市场主体所获信息的不充分性和不完备性常常致使自身决策失误;再次,独立的和不加干预的市场机制无法解决社会成员财富两极分化的问题;最后,从宏观层面来看市场经济的运行具有不稳定性具体表现为:非自愿失业的存在、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问题、国际收支不平衡、不充分的经济增长等市场机制的作用也有极为明显的局限性。 “政府失灵” 如何消除“市场失灵”呢?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应该求助于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 而人们慢慢发现如同市场本身有缺陷“市场会失灵”一样政府本身的行为也有其内在的局限性“政府也会失灵”。 “政府失灵”常常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其一,政府干预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其二,政府干预虽然达到预期目的但成本过于高昂;其三,政府干预的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负面效应。造成“政府失灵”的原因十分复杂,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信息不完全造成政府决策失灵,不完整的信息也会给政府带来困惑,复杂多变的市场面前,政府不可能做到一切尽在掌握。2. 政府角色错位突破政府干预经济的合理界限,市场面前,政府应该扮演的是一个促进其发展完善的角色。如果错位,就有可能突破政府干预的合理界限。3. 政府认识市场有一个过程。人不可能穷尽对经济规律的认识,这就决定了政策决策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4. 现实中的政府是由政治家和公务员组成的,他们也都是“经济人”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政府职能与职能定位 目前我国政府职能 我国的政府体制是按计划经济模式建立起来的,虽然经过多次调整,但是基本格局仍然带有计划经济特征,而且在政府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上,政府仍然处于经济活动的中心地位,政府仍然主导着资源配置。目前,市场能够发挥较大作用的主要是工业消费品和服务市场,而土地、劳动力、资本三大要素市场的配置仍然由政府主导。由于计划经济的惯性,我国在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方面仍然带有许多管理型政府的特征,行政性资源配置中的权力市场化,公共服务发展滞后,“官本位”思想仍然没有消除。依法行政的透明度不高,对政府行政行为的约束性法律规范始终未能很好地建立起来,是政府的行政立法缺乏敏感性、及时性,特别是对市场经济的变化缺少应变性,政府各部门的职能存在着交叉,缺乏对社会和公民的开放性和透明度。法治建设滞后,各种市场法规的制定不完善,既没有形成一个健全规范的法律体系,也欠缺一定的应变性,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在执行已有的法规时执法不严,这既有政府公共行政能力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政府执法意识和观念的缺失,消极治理地方保护主义。总之以上各个方面,严重阻碍了我国统一市场体系的建立。 政府职能定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表现在经济方面的政府职能大体有三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