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完全竞争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五节 完全竞争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 第六节 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厂商在长期生产中对全部生产要素的调整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表现为对最优的生产规模的选择 另一方面表现为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的决策。 一、厂商对最优生产规模的选择 二、厂商进出一个行业 第七节 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一、成本不变行业的长期均衡 成本不变行业长期均衡及供给曲线 二、成本递增行业的长期均衡 成本递增行业:行业产量增加导致要素价格上升。 成本递增行业长期均衡及供给曲线 三、成本递减行业的长期均衡 成本递减行业:行业产量增加导致要素价格下降。 成本递减行业长期均衡及供给曲线 第八节 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 消费者统治说法的理论基础 课后复习思考题第6题P212 完全竞争市场的单个厂商的成本函数为C=Q3-20Q2+200Q, 市场价格为P=600。 附加资料: 考察供给曲线与边际成本曲线的关系必须考察是否“其他条件不变”。 成本曲线描述了成本与产量之间的关系,但它只是成本函数的一个二维投影,成本函数是以产量与要素价格(向量)为自变量的多元函数。对于同一成本函数,不同的要素价格(向量)可能对应不同的成本曲线。(有关需求曲线及需求曲线走向的讨论也必须注意这一点。类似地,有关供给曲线及供给曲线走向的讨论同样必须注意这一点) 显然,边际成本也是产量与要素价格(向量)的多元函数。对于同一边际成本函数,不同的要素价格(向量)可能对应不同的边际成本曲线。 上面说的简言之就是不能把“**曲线”与“**函数”混淆了。经济学里谈“**函数”,通常这些函数都是多元的,但“曲线”一般是二维的。 “短期内”,如果假设要素价格向量是外生的且不变的(厂商是要素价格的接受者,厂商的行为不会影响到任何要素价格),则由厂商的利润最大化行为可知边际成本曲线与供给曲线有一种对应关系(但不是完全重合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存在,是由于两个原因:1)我们只将产品价格、产量、边际成本视作内生的,而把其他因素(包括要素价格等等)视作外生的(厂商的行为不能影响这些因素);2)我们是在“价格/边际成本-产量”二维空间内观察两条曲线的特征(注意边际成本与价格的量纲相同)。 一旦这两条中有一条不成立,就不能谈“边际成本曲线”与“供给曲线”的关系了。 一道依然糊涂的长期供给曲线的问题 如果厂商的行为可以影响要素价格,即厂商的产量显著影响要素市场的需求量,从而影响到要素市场的(均衡)价格,这时供给曲线与边际成本曲线的对应关系就不再有了。这时,如果我们硬要在价格-产量空间内画“供给曲线”,它们也只是一些“孤立的点”(即便图像仍可能画成“连续的”,我们也要注意它们是“孤立的”,因为每一点对应不同的要素价格向量)。 “长期内”,单一厂商的某种行为往往涉及到整个行业的类似行为,这时,要素价格会随单个厂商的产量而变化,这时最好就不要谈边际成本曲线与供给曲线的关系了。 以上这些,说到底其实就是“总体(一般)均衡”与“局部均衡”的区别。 其实如果我们弄清了厂商行为的本质(利润最大化)、总体与局部的区别,掌握了必要的数学工具(掌握“函数”而不是单纯掌握“曲线”),许多表面上的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bbs/viewthread.php?tid=55008page=1fromuid=79742 还要指出一点:上面所说的又都是针对“厂商技术特征不变”而言的。 厂商的技术特征有多种表示方法:生产可能集、要素需求集、生产函数、成本函数等。技术特征的改变对应这些集合或函数的改变。 我们还必须区分“长”“短”期是针对技术特征变化(对应地,成本函数形式发生变化)而言的,还是针对函数自变量变化(成本函数形式本身并不变化)而言的。 如果我们说长短期成本曲线具有“包络”关系,则我们是以技术特征变化区分长短期的;如果我们说长期供给曲线对应不同的要素价格,则我们是以函数自变量(二维图中被理解为参量)变化区分长短期的(注意这时的“长期供给曲线”与“短期供给曲线”有重要区别,它是一个个“供给点”的集合,因为“其他条件在变”)。 如果长短期的区分没有统一的含义,甚至混淆,就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bbs/viewthread.php?tid=55008page=1fromuid=79742 作业 课后第5、9题。 商学院wyy——西方经济学 假定是生产要素价格不变,一个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由该行业内所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的水平加总而得到。 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也是向右上方倾斜的,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上与每一价格水平相对应的供给量都是可以给全体厂商在该价格水平获得最大利润或者最小亏损的最优产量。 假设短期内,SMC1代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