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组织第五章讲义.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五章:广告的最优投入
广告是我们日常生活里触目皆是的现象。打开电视机、收音机,翻开报刊杂志,广告会迎面扑来,火车、汽车、车站、码头与机场都可成为广告的载体。人们普遍认为,广告是一种信号,但这种信号所包含的信息又很少。大把大把的钱投入广告这种信息量近乎为零的活动中,经济学家视之为“烧钱”。然而,在博弈论中,对于“烧钱”行为有专门的模型,认为烧钱是一种力量的显示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使广告的内容本身无信息,广告仍是一种有价值的信号。
对广告通常可以分为四类:
一是“劝导型”(Persuative)的广告。这类广告不含什么信息,只是通过媒体,劝导人们消费某种商品,其功能是改变消费者的偏好。现实生活中大量的广告属于这一类,其表现方式是请各类明星出场劝导。至于产品的性能、质量与价格条件方面的信息,在劝导型广告中是见不到的。
二是“信息型”(informative)的广告。这类广告向消费者描述产品的存在、性能(比如重量、体积、速度、寿命等),以及价格水平。比如教育广告、房地产广告、机票广告等,都含有若干信息。
上述两种类型是以广告内容本身是否含信息来区分的,下面两种类型是从广告战(广告博弈)的角度来区分的:
三是目标锁定(targeted)型的广告。此类广告的计设就选定某一消费群体。如青少年、老年、或某一收入阶层,运用某种信息手段进行宣传。但这类广告的主要方式是塑造自己的产品形象,而不损害其竞争对手的产品形象。
四是比较型(Comparison)广告。这是将本企业的产品性能与同类产品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抬高本企业产品的相对声誉。这是广告战的一种方式。上世纪70年代以前,美国与一些主要发达国家是禁止这类广告的。但从上世纪70年代之后,先是在电视上,然后陆续在其它媒体上出现了比较型的广告。Pechmann与Stewart在1990年作过考察,发现,在西方,大约60%的广告是属于间接的比较型广告,20%的广告是直接的、赤裸裸的比较型广告,只有剩下的20%不属于比较型广告。美国与西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的广告法目前并未禁止比较型广告,只是要求广告的内容要有确凿的证据,禁止广告误导消费者。
以上对广告种类的划分是与产品质量信息的分类相联系的。我们知道,产品从其质量的信息来划分,可分为“搜寻品”(消费者在购买前可以知道其质量的产品)、“体验品”(消费者要买下并消费后才知其质量的产品,如烟、酒,只有品尝,方知其味)与“信任品”(消费者在消费后仍不知其质量的产品),一般认为,对“搜导品”与“信任品”,劝导性的广告效果较好,因百姓听了广告劝导,前来购买,或者在购买时就能辨认产品质量,或者由于无法判定质量,就只信广告劝导。而对于“体验品”,由于消费者对质量的签定需要时日,因此厂商打的是“回头客”的主意,运用了“重复购买”机制,这里,“信息型”的广告就有利于在产品与偏好之间的第一轮匹配过程中提高匹配率,这会促进优质的产品在第二轮匹配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市场营销率。至于“目标锁定型”的广告与“比较型”的广告之间的区别,也不是十分精确的,目标锁定型广告强调塑造自我形象,而比较型广告则是从对抗的关系中来塑造产品的自我形象。
广告是产品差异这一概念的延伸。广告塑造品牌,这会加大产品差异,从这一意义上说,广告就会缓和Bertrand式的同质品价格战。然而,广告战又会加大竞争程度,并且可能减少广告成本,这又会加剧价格战,因此,广告对价格战的影响是双重的。
广告又是与“质量”这一概念紧密相联的,广告所塑造的产品形象,主要内涵是质量。广告如作为质量的一种信号,通常属于“信息型”广告。
这一章分三节:第一节研究“劝导型”的广告及其最优投入的准则;第二节研究“信息型”的广告及其最优投入的量的界限;第三节研究“目标锁定型”广告与“比较型”广告,同时分析广告战中不同产品广告之间的互利效应与互损效应。
第一节:劝导型广告
一、含劝导型广告效应的需求函数
引入劝导型广告对需求的推动作用,假设广告投入(记为A)可以单调地引起需求量的增加(>0,当然通常又设<0),这样,需求函数就成为一个二元函数Q(P,A)。
这里,介绍一个常用的需求函数:
(5.1)
在(5.1)式里,0<εA<1,εP<-1。不难推知,>0,<0;<0,>0,即需求对价格单调减,但需求对广告投入是单调增,只是广告的促销作用(即广告的边际效应)是递减的。
显然,需求对价格的弹性为;需求对广告的弹性为。
二. Dorfman-Steiner条件(1954年)
1954年,R.Dorfman与P.Steiner研究了垄断条件下最优广告投入的决定条件。垄断利润可以写为(在不变的边际成本条件下)
(5.2)
这里,F表示固定成本,c代表不变的边际成本。
让(5.2)式分别对P、A求一阶条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