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教学课件(共40张PPT)——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含音频+视频).pptx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秦朝形势图唐朝形势图清朝形势图根据三幅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疆域的变化反映了怎样的实质性问题?中国国力逐渐增强;中华文明的影响力逐渐提升;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并发展。
鸿胪寺官员东罗马使节高丽使节东北少数民族使节民族交融、对外交往扩大
民族关系对外交往指民族与民族之间因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联系而形成的相互关系。在今天我们的国土领域之内,我国各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建立的政权与中央王朝之间的关系,均应视为民族关系。指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中国古代的国家关系,则是专门指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往。包括与近邻——东亚的朝鲜、日本,以及东南亚各国,中亚、西亚、欧洲、非洲各国之间的交往,到16世纪扩展到与美洲之间的交往。
目录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123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4
壹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其他各族杂居,互相影响,形成民族的大融合,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秦灭六国后,在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开始建立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1.秦朝时期的民族关系秦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秦朝周边生活着众多民族,如东北的夫余、乌桓,北方的匈奴,西北的羌、氐,南方的夷、越。秦朝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秦朝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在今天的两广地区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1.秦朝时期的民族关系(1)设立官职:东北:夫余、乌桓北方:匈奴西北:羌、氐南方:夷、越典客、典属国(管理民族事务)北逐匈奴筑长城南抚夷越设三郡周边民族分布(2)边疆管理:
(平城归来)冒顿为单于,兵强,控弦三十万,数苦北边。上(汉高祖刘邦)患之,问刘敬。刘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疲于兵,未可以武服也。冒顿杀父代立,妻群母,以力为威,未可以仁义说也。独可以计久远子孙为臣耳,然恐陛下不能为。”……刘敬对曰:“陛下诚能以长公主妻之,厚奉遣之。”……上竟不能遣长公主,而取家人子名为长公主,妻单于。使刘敬往结和亲约。——《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719一27202.汉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初实行和亲政策的原因。汉初对匈奴战争失败;汉初,天下初定,急需休养生息;匈奴军事力量强大,直接武力对抗不能取胜;用和亲平定边境地区战乱;用后世子孙控制匈奴。
2.汉朝时期的民族关系(东北):设护乌桓校尉(北方匈奴):西汉:和亲、三击匈奴;东汉:刻铭燕然山(西北)河西走廊:“河西四郡”(西北)西域:“西域都护府”汉政府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中央):“设大鸿胪
屯戍政策:开发边疆,移民屯田含义:“屯田戍边”是我国防守边疆的一项重要措施。屯田指汉代以来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利用兵士和农民垦种的荒废田地。戍边顾名思义就是在边疆守卫的意思。方式:大量移民、设置田官、军民共同屯田。特点:①政府提供生产工具,由官员负责管理;②屯田主要分布在北方和西域地区;③分民屯和军屯两种。屯戍作用:经济:有利于开发边疆,降低军费开支;军事:抵御匈奴,稳定边疆民族:推动民族融合,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和北民南迁十六国时内迁各族不断交融北魏再度统一黄河流域实行汉化改革三国、东晋、南朝南方不断得到开发?历史纵横(P6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东汉以来,西部、北部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时,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鲜卑等。他们在西晋灭亡后开始建立政权,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各族间彼此频繁接触,通婚杂居,互相影响。5世纪,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北方,推行汉法,进一步推动民族交融。在南方,三国时期的吴、蜀两国以及东晋、南朝的经济开发,加强了南迁中原人民与东南、西南地区人民的交融。民族迁徙(“五族内迁”)民族交流汉化政策经济开发各民族大迁徙、大交融3.魏晋
贰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岭南(1)战争: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2)行册封:加强了对岭南地区各族治理。(3)设机构:边疆主要推行郡县制,但往往以边疆民族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3)设机构:中央设礼部(礼部司和主客司)和鸿胪寺(4)联系:加强与流求的接触,曾三次派人抵达流求。1.隋朝
谯qiáo国夫人(512-601年)名冼英又称冼夫人,南北朝时期高凉郡(今广东茂名)人,俚人(壮族先民)首领。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历经梁、陈、隋三朝,589年,她率领族人归附隋朝被加封谯国夫人,为隋朝治理岭南起了重要作用。她一生审时度势,忠义为国,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