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时小练)--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docx

发布:2024-10-05约3.48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2

PAGE

PAGE1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1.唐王朝为改善民族关系,曾对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实行和亲。这里所说的少数民族是

A.匈奴 B.吐蕃 C.鲜卑 D.女真

2.“朝贡体系是从公元前3世纪一直到19世纪末存在于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华帝国为核心的等级政治秩序体系……明朝时期,朝贡制度以朝贡贸易的形式出现。它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上的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上述材料表明了明朝

A.通过朝贡贸易发展对外关系 B.朝贡贸易以经济效益为核心

C.朝贡制度使对外贸易空前繁荣 D.朝贡制度体现出双方地位的平等

3.“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公元916年,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

B.岳飞是中国古代的民族英雄

C.北宋先后与契丹、西夏、金政权并立过

D.该时期和平是民族交往的主流

4.下表为中国古代部分少数民族政权的都城迁移情况。表中的都城迁移方向

A.与民族迁移方向保持一致 B.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方向相一致

C.表明中华文明的多元并立 D.反映出民族交融是一种离心运动

5.清代至民国,随着大批关内移民进入东北地区(史上称之为“闯关东”),汉族逐渐成为东北地区人口的主体,占当地居住人口的80%以上,以满族为主体的土著民族“起居、饮食、衣服、言语,均与汉人同化”。可见,“闯关东”

A.缓和了民族矛盾 B.推动了东北开发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优化了人口结构

6.中国古代国家的分裂和统一,主要有两种相对应的形式,一是民族间的分裂与统一,二是民族内部的分裂与统一。就民族内部的分裂的而言,从根本上是由于

A.地方宗族力量的发展 B.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C.农民起义的冲击 D.中央集权和地方治理政策的失误

7.1004年,辽宋签订“澶渊之盟”,规定:“辽宋结为兄弟之国:宋方每年向辽提供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于边境开展互市贸易。”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角度看,其价值在于

A.宋勉强获得北部边防安定 B.导致北宋统治危机加重

C.辽获得财富有利经济发展 D.促进双方经济文化交流

8.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以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这一现象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A.戎狄蛮夷的消失 B.华夏文明优于周边民族

C.汉民族已经形成 D.华夏认同观进一步发展

9.阅读下表,该表史实可以证明明朝

1514年

葡萄牙海盗商船直接侵占“屯门”(今香港新界)

1521年

屯门葡人被明军驱逐,此后,所有朝贡国一概被禁止来广州通贡

1543年

葡人和一些中国海商在闵浙沿海骚扰,明将剿捕,反遭败绩

A.实行海禁有一定合理性 B.海禁政策阻止了殖民扩张

C.海禁政策是外患的根源 D.海禁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

10.“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唐诗《陇西行》描述了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后的影响,文中的这种影响主要是

A.唐蕃之间不再发生战争 B.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发展

C.推动了民族交融的过程 D.加强了唐政府对吐蕃的管辖

11.明朝大力发展茶马贸易,在河州设置茶马司,其贸易“控西夷数万里,跨昆仑,通天竺,西南距川,人于南海”,形成了一个无形的茶叶疆域。明代学者解缙认为茶有着“夷夏之交,义利之辨,寅宾尚忠信而笃敬,河州固唐虞三代之邦也”的作用。据此可知,茶马贸易

A.扩大了明王朝的疆域范围 B.巩固了传统“宗藩”秩序

C.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D.促成了“西学东渐”局面

12.宋元之际的史学家马端临说:“河陇(今甘肃西部)为西夏所据,元昊倔强构逆,兵势甚锐,竭天下之力,不能稍挫其锋;然至绝其岁赐、互市,则不免衣皮食酪,几不能以为国,是以亟亟屈服。”这表明北宋

A.民族政策依然软弱 B.利用经济优势推动政治统一

C.边贸经济内容丰富 D.使用经济手段处理民族关系

13.明朝积极建立朝贡体系,对夷国贡期的规定和执行比较严格。清朝建立后,要求朝鲜、琉球、安南等附属国初次朝贡时,必须缴纳前朝封诰印敕,“亦照旧例封赐”。此后,清政府把贡期延长,使各国朝贡频次减少。清初这样做旨在

①拓展国家的政治版图 ②沿袭前明的朝贡体系

③减少朝贡方的财政负担 ④昭示政权的合法地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中书上书称榷场的设立不是独利的贸易,而是要“南北往来但无猜阻”,具有绥怀远俗的意图。由此可见,两宋时期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