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材料成型控制基础教学大纲.docx

发布:2024-12-16约4.28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6

《材料成型控制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材料成型控制基础

课程编号

310050037

课程性质

必修课

课程类别

核心课程

开课单位

测控教研室

授课学期

第6学期

学分/学时

2/32

课内学时

32

理论授课

28

上机学时

0

课内实践

0

实验学时

4

课外学时

32

适用专业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是否双语

先修课程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材料成形技术基础

后续课程

先进冲压成型技术、模具成型设备

二、课程简介

《材料成型控制基础》课程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课。本课程以数学、物理及有关学科为理论基础,以机械工程中有关系统的动力学为其抽象、概括与研究的对象,运用信息的传递、处理与反馈进行控制的思维方法,将数理基础课与专业课紧密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掌握控制工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使学生能够运用系统的数学模型对机械工程中的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改进。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成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课程目标及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

(一)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

能够利用控制理论中的基本方法,将数理基础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能够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并进行变换、求解。

课程目标2.能力目标

能够理解典型材料成型设备电器控制过程关键环节的组成、原理及工作过程。能够以动力学的观点认识、分析特定机械工程系统。

课程目标3.素质目标

能够对材料成型中常见的设备和系统进行时间响应分析,能针对复杂工程控制问题进行分析和提炼。同时树立现代科学的自然观、宇宙观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追求真理的理想和献身科学的精神。

(二)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

课程目标

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

毕业要求

课程目标1

2.1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和材料学科的基本原理对材料成型问题进行识别与描述。

2-问题分析

课程目标2

1.2掌握解决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领域问题所需的工程基础知识,具备应用基本理论分析工程问题的能力。

1-工程知识

课程目标3

4.1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针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探讨分析解决方案。

4-研究

四、课程基本教学内容及对课程目标的支撑

(一)课程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绪论(学时数:2学时)

1.课程主要内容

了解反馈控制的基本原理以及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理解并掌握常见的控制方式;理解并掌握控制系统的术语、组成及分类;理解并掌握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了解控制理论的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

2.重点和难点

重点:常见的控制方式;控制系统的术语、组成及分类;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难点:开环系统与闭环系统的区分、正反馈与负反馈的区分。

教学方法

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问题式、启发式、案例式等多种交互式教学方式。

学生学习预期成果

要求学生在学完本单元课程后,能对控制工程的重要性以及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有较深刻的理解。

支撑课程目标

本单元支撑课程目标1、3。

第二单元数学基础知识(学时数:2学时)

1.课程主要内容

了解拉氏变换与拉氏反变换的定义;掌握常见函数的拉氏变换和拉氏变换定理。

重点和难点

重点:常见函数拉氏变换;拉氏变换定理。

难点:拉氏变换定理及拉氏反变换的计算。

3.教学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问题式、启发式、案例式等多种交互式教学方式。

(2)利用随堂测验和课后作业的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4.学生学习预期成果

要求学生在学完本单元课程后,能够运用拉普拉斯变换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5.支撑课程目标

本单元支撑课程目标1。

第三单元系统的数学模型(学时数:8学时)

课程主要内容

了解微分方程列写方法;理解传递函数的基本概念及特点;掌握典型环节传递函数;熟练掌握传递函数方框图的等效变换。

2.重点和难点

重点:建立系统微分方程、求传递函数以及传递函数方框图的等效变换。

难点:列写微分方程、计算传递函数、传递函数方框图的等效变换。

3.教学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问题式、启发式、案例式等多种交互式教学方式。

(2)利用随堂测验和课后作业的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4.学生学习预期成果

要求学生在学完本单元课程后,能够对较简单的机械系统和电网络系统建立数学模型。

5.支撑课程目标

本单元支撑课程目标1。

第四单元时间响应分析(学时数:10学时)

1.课程主要内容

理解时间响应的概念及其组成;深度理解一阶、二阶系统的时间响应分析;熟练掌握一阶、二阶系统时间响应性能指标的计算方法;理解并掌握系统稳态误差的分析与计算。

2.重点和难点

重点:二阶系统时间响应性能指标的计算;系统稳态误差的计算。

难点:系统时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