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珍稀动物.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单元 珍稀动物——简易方程
单元备课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2.在具体的活动中,体验和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3.能用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单元教材解读
本单元是在学生充分理解了四则运算的意义和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从用字母表示数到简易方程,是代数思维方式的进一步发展,这既是学生对所学的运算意义和数量关系的应用,又是学生进行第三学段代数知识学习的基础,具有重要地位。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方程的意义,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和用方程解决问题。其中解简易方程和用方程解决问题既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
1.素材的选取能够唤起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但是由于环境的变化和人类的活动,白鳍豚、大熊猫、东北虎、金丝猴、黑鹳等很多动物濒临灭绝。本单元以这些珍稀动物数量变化情况为素材,注重了素材的现实性,同时突出了数据的真实性。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唤起学生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2.借助天平来学习知识是本单元一大特点。
本单元在编排时,无论是理解方程的意义、探索等式的性质,还是学习解方程都是借助于天平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教材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的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体会数学学习的方法。
3.信息窗中的信息循环使用。
信息窗中的信息循环使用是本单元教材编写的又一特点。如信息窗1中的信息在解决信息窗2中的“2004年白鳍豚大约有多少只?”问题时,进行了循环使用;信息窗1中的信息又在解决信息窗3中的“人工养殖的大熊猫有多少只呢?”、“2003年基地有多少只东北虎?”两个问题时进行循环使用。这样,既使学习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同时也体现了前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4.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安排知识结构。
本单元知识结构的编排,是遵循??决问题的需要而设置的,体现了数学知识学习的必要性。如:学生在解决信息窗2中的问题时,先列出了方程,同时产生了解方程的需要,顺应这种需要,教材先安排了等式性质的知识,然后再解方程,呈现解决问题的真实过程,体现了学习方程知识的必要性。
三、教学措施
1.引导学生转变思维方式。
在此之前,学生解题一般列“算术式”,通常称之为“算术法”。本单元,首次学习用列方程的方法解题,这在思维方式上是一个大的转变。用“算术法”解逆向思维的题目,难度比较大。而“方程法”则是把“未知数”看作是“已知数”,让这个“已知数”也参与列式,将一道逆向思维的题目变成了顺向思维的题目,大大降低了思维难度。因此,初学方程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实现由“算术思维”向“方程思维”的转变。
2.抓住列方程解题的关键。
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寻找等量关系,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实例,进行有关找等量关系方面的练习,突破列方程解题的难点。
3.加强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
要使学生真正理解方程的意义和等式的性质,绝不能单凭猜测和想象完成,应该按教材的编写意图,借助天平让学生亲自参与操作和实验,在经历天平由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过程中,加深对方程及等式意义的理解。
4.注意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对计算结果进行检验,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检验的方法,使学生逐步养成自觉检验的意识,并能够通过检验及时对结果进行矫正。
四、教学课时 本单元需要9课时
信息窗口一 2课时
信息窗口二 2课时
信息窗口三 2课时
信息窗口四 2课时
我学会了么 1课时
第一课时 方程的意义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2.借助天平让学生亲自参与操作和实验,在经历天平由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过程中,加深对方程及等式意义的理解。
3.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唤起学生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教学方法:操作法,讨论法
二、预习学案
课件出示:
1.还记得我们用字母表示数吗?请你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下面的数。
(1)b的5倍 (2)12与x的差 (3)比y多17
2.在下面算式的()里填上“> < 或 =”
3×6○19 7○1.8+5.2 2.5÷5○2×0.25
7×b○b×7 24+11○11﹢24 15×8+2○120+2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