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财政学——第七章.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7-4-9
财政金融系 张天敏
公共决策:规则、过程与政府失灵
多数表决制及其困境
同意的计算:多数表决制之合理性
经典的投票悖论
投票困境之多样性:概览
深入理解投票困境:阿罗不可能定理
摆脱困境的思路
小结
2017-4-9
财政金融系 张天敏
多数表决制意味着肯定有少数人的利益会受到损害。
多数人有可能合伙剥夺少数人的利益。
个人事先无法确定自己总会在多数人行列之中。
问题:理性的个人何以会自愿接受可能损害自己利益的这一制度安排?
同意的计算:多数表决制之合理性
2017-4-9
接受强制的成本收益分析
在任何人类活动的各种我们想要分离出来并加以强调的预期成本中,都有两种可以分开的独特要素。
首先,决策的做出给反对这一决策的个人带来损害,这一成本可称为外部成本。做出决策所需的人数越多,个人预期自己承担的这一成本越低。
其次,决策的做出需要付出时间、金钱、精力等,这些付出可称为决策成本。做出决策所需的人数越多,个人分摊的这一成本越高。
外部成本随做出决策所需人数的增加而下降,若需全体一致同意,则外部成本为零若只需1人即可做出决策,则外部成本可能无限高。
决策成本随做出决策所需人数的增加而上升,若需全体一致同意,则决策成本可能无限高。若只需1人即可做出决策,则决策成本最低。
加总两条成本曲线得到典型成员面对的投票成本曲线。
??布坎南和塔洛克将外部成本和决策成本之和称作社会相互依赖成本,或者用更简短的话说,称作相互依赖成本(interdependence costs)。
预期的收益与成本
决策所需人数
外部成本
决策成本
总成本
1
N0
N2
N*
N1
决策人数位于N0与N2之间,个人收益大于成本,因此会感到满意。而在N1处,个人的净收益最大,个人会最满意,这一点对应的作出决策所需投票者比例(N1/N*),被称作理想多数。
考虑典型成员的收益,是不会随投票所需人数的变化而变化的,有“水平”的收益曲线与相互依赖成本线相交。
比较成本和收益,可以确定,个人可能接受特定比例的投票表决原则。不会赞成独裁,也不会选择全体一致同意。
梅氏定理
匿名性
中性
决定性
正向响应性
当只在两个选择中作出决策时,有且仅有一种集体决策的过程满足匿名性、中性、决定性和正响应性的要求,即多数投票法则。
简单多数表决制
每人一票,对提案进行赞成或反对的投票,若有一半以上的人投票赞成,则提案被通过。
如果有多个提案,则按照传递性公理,通过两两比较得到结果。
但仍可能会发生另一种典型的相互矛盾的结果——投票悖论。
从偏好谈起
一个人的偏好
完备性
传递性( )
越多越好
一群人的偏好(社会偏好)
是否还能具备个人偏好的特点?
经典的投票悖论
孔多赛悖论(Condorcet paradox)
三个人A B C;三方案x y z;人的偏好强度1 2 3(由强到弱)
方案x
方案y
方案z
个人A
1
2
3
个人B
2
3
1
个人C
3
1
2
两两投票(简单多数表决制):
X Y—XY
Y Z—YZ
Z X—ZX
由三轮投票: XYZX——投票循环(cycling)
悖论发生之原因
多峰偏好和单峰偏好
X
Y
Z
2
1
3
A
A
B
B
B
B
B
C
C
C
一个人的偏好中比所有相邻点都高的点,定义为峰(peak)。如果一个选民偏离其最中意的结果,不论偏离的方向如何,它的效用都是下降的,即为单峰偏好;如果他偏离其最中意的结果,其效用先降后升,即为双峰偏好。
投票者的多峰偏好,导致孔多赛悖论。
如果所有投票者的偏好都是单峰的,则不会出现投票悖论。
单峰偏好提供了摆脱投票悖论的充分(非必要)条件。
双峰偏好出现,也可以避免投票悖论。
一个例子。
中间投票人定理(median voter theorem)
假设目前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各种备选方案具有统一特征(一维的政策空间),只是在数量上有大有小。以要获取多少某种公共物品为例。
中间投票人(median voter)
指其偏好位于所有选民偏好序列中间的选民。一半投票人想要的公共物品比中间投票人多,一半投票人想要的公共物品比中间投票人少。
中间投票人定理
只要所有人的偏好都是单峰的,多数投票表决制的结果所反映的就是中间投票人的偏好。(选民人数是偶数时,需要作出裁定。)
一个例子
假定五位选民,A、B、C、D、E。他们正在商定一次聚会的规模,每人对这次聚会的规模都有一个单峰偏好,因此,支出水平越接近于某个选民的峰点,他就越偏好于该支出水平。
选民
支出(美元)
A
5
B
100
C
150
D
160
E
700
多数投票表决制来做出决策,支出从0升至5美元,会得到几位选民的赞同?5至100?100至150?150美元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