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淋巴结分区与临床意义.ppt
第31页,共3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图中英文缩写RMB:右主支气管RMB-BI:中间段支气管RPA:右肺动脉RSIV:右上肋间静脉RSPV:右上肺静脉SPR:心包上隐窝SVC:上腔静脉T:气管TG:甲状腺第32页,共3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感谢大家观看第33页,共3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关于纵隔淋巴结分区与临床意义一、正常纵膈淋巴结(一).主要分布:气管远端+隆突下+主气管周围内乳、膈脚后、胸膜外CT不能显示(二).正常大小:CT的径线测量:最大短轴径气管远端周围、隆突下≤11mm气管近段+上纵膈≤7mm右侧肺门+食道周围≤10mm左侧肺门+食道周围≤7mm一般,>10mm,淋巴结肿大(三).正常形态:长圆形或肾性,淋巴门明显低密度第2页,共3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四)正常肺淋巴引流肺实质:小叶内→小叶间→段、叶间和支气管血管束→肺门→纵膈胸膜:壁层+脏层→外侧→肺门旁→纵膈两者间广泛吻合+交通功能:清除间质液体+异物+抗原等第3页,共3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五)、纵膈淋巴结分区1、AJCC(美国癌症协会)分类法1978年,Naruke按照胸部淋巴引流将淋巴结分为13组,并绘制了淋巴结群位置图。1979年的AJCC采纳了该分类法,并进一步将其分为上纵隔区和下纵隔区。2、ATS(美国胸科学会)分类法1983年,ATS在AJCC分类法的基础上作了改进:a、取消最上纵隔组和肺门组,前者并入气管旁组,后者改名为气管支气管组和支气管周围组b、增加锁骨上组c、明确第4组和第10组的界限d、取消了肺韧带组,将其纳入食管旁组e、将12、13组取消,与11组总称为肺内淋巴结组第4页,共3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1996AJCC-UICC标准的诞生长期以来,AJCC(美国癌症协会)和ATS(美国胸科学会)标准同时使用,在影像学及临床诊断中有时不免会产生混乱。1996年,AJCC参照ATS标准,对原来的JACC标准进行修改,提出胸内淋巴结的14组新分类法,该标准同年在国际抗癌联盟(UICC)大会通过,此即1996JACC-UICC分类标准。1997年,获得国际TNM分期委员会正式确认,成为国际权威标准。第5页,共3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4区为上纵隔淋巴结N2淋巴结(纵膈内)5-6区为主动脉淋巴结7-9区为下纵隔淋巴结N3淋巴结-----对侧或锁骨上淋巴结。N1淋巴结(纵膈胸膜反摺外)--10至14区淋巴结第6页,共3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996AJCC-UICC淋巴结分组上纵隔淋巴结1最上纵隔2上气管旁3血管前和气管后4下气管旁(包括奇静脉淋巴结)主动脉淋巴结5主动脉下(主-肺动脉窗)6主动脉旁(升主动脉或膈神经旁)下纵隔淋巴结7隆突下8食道旁(隆突水平以下)9肺韧带N1淋巴结10肺门11叶间12叶13段14亚段第7页,共3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根据6条假定的解剖水平线把淋巴结归为14个区1.左头臂静脉上缘;4.左上叶支气管开口上缘;2.主动脉弓上缘;5.气管隆突角;3.右上叶支气管开口上缘;6.右中叶支气管开口上缘。第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