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6.5驼峰纵断面设计.pdf

发布:2024-04-25约2.58千字共1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驼峰纵断面设计

驼峰纵断面设计要求

准备工作

目录设计步骤

CONTENTS

驼峰纵断面设计结论

h

v1h

v2

h

v3

该图表明:峰高相同,纵断面不同,在各地点的瞬时速度不同。

若钩车在各处的瞬时速度较高,则解体效率较高。

但钩车在特定部位(如减速器、道岔等)有速度限制,故纵断面

应有合理构成。

一、驼峰纵断面设计要求

①减速器既能将车夹停,在缓解后车组又能自行溜行,即

减速器所在坡的坡度有下限要求;

②道岔所在坡的坡度有上限要求,以求车组过岔时运行平

稳,不超过限定速度;

③最陡坡段(加速区第一坡段)有上限要求,以求调机能

上峰;

④减速器、道岔尖轨及辙叉不能处于变坡点的竖曲线上;

⑤既能适合难行车的溜行特点,使之能溜行至计算点;又

能适合易行车的溜行特点,使之经调速后不超过指定地

段的速度限制;

⑥前后钩车有必要的时间间隔(距离)而能使之分别通过溜

经的减速器和道岔。

二、准备工作

1.划分坡区及坡段

溜放纵断面分四个区:加速区、高速区、减速区和打靶区。

2.各坡区的设计目的及设计思想

I区II区III区IV区

①I区应使易行车加速,以允许的Vmax入I制动位。

②I区和II区应使难行车加速,以允许的Vmax入II制动位。

2.各坡区的设计目的及设计思想

I区II区III区IV区

③III区的坡度下滑力等于易行车阻力,使之匀速溜行;其下滑力小

于难行车阻力,使之减速溜行。

④IV区坡缓,其下滑力小于钩车溜行阻力,使钩车减速溜行,其末

速度不大于允许连挂速度V挂。

2.各坡区的设计目的及设计思想

I区II区III区IV区

⑤易行车(虚线)在三个制动位均发生制动调速,前两级制动是为控

制其下一个入口速度,第三级制动是为其在计算点的速度不超过V挂。

⑥难行线(实线)在各制动位不制动,自由溜放,溜放阻力应使其最

终速度不超过V挂。

3.绘制难行线平面展开图

图中反映从峰顶变坡点至难行线计算点范围内各基点(Pi)的距离,

基点表示曲线切点、岔心和制动位端部。制动位的长度含两端喇叭

口长。曲线反映转角及走向。

3.绘制难行线平面展开图

平面展开图的作用:

①根据每个坡段应含设备确定相应坡段长;

②便于计算曲线总转角及道岔数以求相应阻力。

三、设计步骤

1.计算I区高度(h)

1

限制因素:易行车在有利条件下,以1.94m/s的推峰速度,

溜到I制动位有效始端时,其速度不超过容许的最大入口速

度Vmax。

2.II区设计

限制因素:使难行车在不利条件下在II区一坡加速至

Vmax,在二坡保持该速度。

3.反向设计I区

I区第一坡段应尽可能陡,使钩车尽快加速且与后续钩

车形成间隔,但该坡段的上限值应能使调机爬得上去。

同时,I区三坡为II区一坡延伸取值,I区二坡根据I区高

度进行反算。

4.IV区设计

l是从Ⅲ制有效始端至计算点止。由Ⅲ制动位的长度l和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