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说课稿)高二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高效课堂(人教A版2019).docx
3.1.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说课稿)高二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高效课堂(人教A版2019)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3.1.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为主题,以人教A版2019高二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教材为基础,紧密结合教材内容,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引导、启发、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及其性质,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例分析、合作探究等活动,使学生深入理解椭圆的概念,并能熟练运用椭圆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和直观想象等核心素养。通过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抽象出椭圆的几何特征,发展数学抽象能力;通过推导椭圆方程,锻炼逻辑推理和数学建模能力;通过观察和比较,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同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并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能够根据椭圆的几何特征写出其方程。
②掌握椭圆的几何性质,如焦距、离心率等,并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③熟练运用椭圆的标准方程解决与椭圆相关的几何问题,如求椭圆上的点到坐标原点的距离等。
2.教学难点
①椭圆方程的推导过程,理解参数a和b在椭圆方程中的含义。
②椭圆的几何性质与方程之间的关系,如何将几何问题转化为方程问题。
③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如何合理运用椭圆的性质,避免计算错误。
四、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或黑板、教具(如椭圆模型、直尺、圆规等)
-课程平台:学校内部网络教学平台
-信息化资源:椭圆的标准方程推导动画、椭圆性质的应用实例视频、在线几何软件
-教学手段:实物演示、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探究、数学软件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站在讲台上,用亲切的语气问:“同学们,大家还记得我们在上节课中学过的圆的定义和方程吗?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索一个新的图形——椭圆,并学习它的标准方程。”
2.学生积极思考,回答上节课学过的圆的定义和方程。
(二)新课教授
1.老师展示椭圆的实物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椭圆的形状和特征,提问:“同学们,你们能描述一下椭圆的特点吗?”
2.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椭圆是一种平面曲线,它的两个焦点到椭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之和是常数,这个常数等于椭圆的长轴长度。”
3.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椭圆,并标注出椭圆的长轴、短轴、焦点和离心率,讲解椭圆的标准方程及其参数的含义。
4.老师通过动画演示,展示椭圆方程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参数a和b在椭圆方程中的作用。
5.老师提问:“同学们,如果已知椭圆的长轴和焦距,我们能否求出椭圆的离心率?”
6.学生积极思考,回答后,老师总结:“椭圆的离心率e等于焦距c与长轴a的比值,即e=c/a。”
7.老师举例说明椭圆的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求椭圆上的点到坐标原点的距离、判断一个点是否在椭圆内部等。
(三)课堂练习
1.老师给出几道关于椭圆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
2.学生做题过程中,老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
3.老师请部分学生上台展示解题过程,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和总结。
(四)课堂小结
1.老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及其性质。
2.老师提问:“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对椭圆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3.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老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课后作业
1.老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任务: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理解椭圆的标准方程及其性质。
-尝试用椭圆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求椭圆上的点到坐标原点的距离等。
-查阅资料,了解椭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老师强调作业的重要性,要求学生按时完成。
(六)教学反思
1.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老师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六、知识点梳理
1.椭圆的定义:椭圆是平面内到两个定点(焦点)的距离之和为常数的点的轨迹。这两个定点称为焦点,常数称为椭圆的长轴长度。
2.椭圆的标准方程:
-对于中心在原点的椭圆,其标准方程为\(\frac{x^2}{a^2}+\frac{y^2}{b^2}=1\),其中\(a\)是半长轴长度,\(b\)是半短轴长度,且\(ab\)。
-对于中心不在原点的椭圆,其标准方程为\(\frac{(x-h)^2}{a^2}+\frac{(y-k)^2}{b^2}=1\),其中\((h,k)\)是椭圆中心的坐标。
3.椭圆的几何性质:
-焦距\(c\):两个焦点之间的距离,满足\(c^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