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二)西师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单元
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二)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从课本第25页~第40页,是学生学习了0?5各数的认识及5以内数的加减法之后学习的。内容包括6?10各数的认识;6,7的加减法;8,9的加减法;W的加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在认识了6?10后,安排了几和第几的认识。同时安排了7个课堂活动,4个练习以及单元整理与复习。6-10各数的认识,与1-5各数的认识相比较,略为提高了要求,表现在:第一,不再将6-10各数从情境中逐个抽象出来,而是依据情境进行数数和认数,这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从借助实物、小棒数数、认数,过渡到借助计数器(半抽象)数数、认数;第三,强化了对顺序的理解和掌握。 本单元的加减计算,也与5以内的加减计算有所不同。5以内的加减法是将加法、减法分开编写,而本单元则是将加法、减法合在一起编写。这样安排,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及时沟通加法与减法之间的关系:如想加算减、以加助减等。 二、 \t /Health/yi/_blank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数一数活动,初步感受可用数数的方法表示出物体的多少。
2.通过比一比活动,初步感受物体的长短、大小、多少、轻重等。
数学思考
在具体情境中,思考比较两个物体长短、大小、多少、轻重的方法。
问题解决
能在具体情境中,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与数数及比较相关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
在数一数和比一比的过程中进行相互交流,感受同学之间的友情,体验校园生活的乐趣,产生愉悦感。
? ?三、重点、难点 重点:?6-10的认识和加减计算。 难点:?区分并理解几个和第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四、? \t /Health/yi/_blank 教学建议 1.继续重视对数感的培养。什么是数感——数感是人们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数感是具体的——结合生活情境、在数学活动中、学习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为解决问题而选择数与运算,并对结果做出解释。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体会一个数可以用来表示物体的个数,也可以用来表示物体排列的顺序。? 2.强化对10的认识以及得数是10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的教学。与“5”一样,“10”在人们长期的计数中使用较多,同时,10的认识又是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以及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重要基础;而得数是10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又是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基础。因此,重视这些内容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3.联系生活情境,采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比如加减混合运算的教学时,从可视操作+教师讲解过渡到学生可视操作、并讲解,再过渡到想象操作列式计算。学生经历了这个过程后,对加减混合运算的理解会比较透彻。
4.关注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指导学生学习一些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方法。
1.6~10的认识
第一课时 6~10的认识(一)
一、教学内容
西南师大版一上P25~27页例1、例2、例3和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和练习四第1,3 题。
二、教学目标
1.能认、读、写6~10的数,会用6-10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物体的个数。
2.感受数与生活的联系,在认识数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能规范地书写6-10的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
6-10的写数和组成
四、教学难点
6-10的写数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学生准备学具盒和10根小棒。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感受认数的必要性
1.引出学习情景(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情景图,师引导:小朋友们,3月12日是植树节,知道植树节要干什么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2)引导学生仔细看图,思考:你看到了哪些与数学有关的信息?
(3)抽生回答。(6个水桶;7把铁铲;8只小鸟;9棵树苗;10个小朋友)
2.揭示课题
师小结:刚刚在植树的情景中,我们用到了一些新的数朋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6、7、8、9、10这几个数。(板书)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1)认识6
①边摆边数
教师出示5根小棒,引导全班一起来数一数有多少根?学生边数边伸手指比划(5根)
如果老师增加1根就是——?(6根)
6根小棒可以用数几表示?(数6)师板书6。
②比划6
6用几根小棒表示?(6根),伸出6个手指比一比。
③画一画,感受5和6的关系
5和6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感受到5增加1是6,6减少1是5。)
在书上用圆画一画,在画中加深两者的关系。
(2)用同样的方法认识7、8、9、10
①5添上1是几?6添上1是几?......你发现了什么?
5添上2是几?6添上2是几?
(3)有序数数。
你能有序的从1数到10,再倒着数回来吗?
(
显示全部